續談孩子的手機 - 陳惜姿

續談孩子的手機 - 陳惜姿

上次寫過兒子的低智能手機,有讀者來郵問那是什麼型號。少年人初接觸智能手機,連接社交媒體,天天和同學言不及義,不能自拔,影響學業之餘,連休息時間都減少了,的確讓父母十分頭痛。
小孩從小嚷着要這要那,站在玩具店前連手臂都快要扭斷,玩具非要到手不可。若父母每次都即時就範,容易寵壞孩子,令他們養成壞習慣,以為大叫大嚷便可得逞。
養兒手冊裏,有個詞叫delayed gratification,即父母盡量延後子女的要求。例如他要買雪糕,不要立即買,而要去完公園玩才「睇吓點」。讓他學習等待,又或者要努力才得到獎勵。
孩子因為想跟同學用WhatsApp溝通,嚷着買智能手機。由五年級哀求到小學畢業,我說起碼到中二才能買。二人起點相距甚遠,每天這樣拉鋸下去。
一直把滿足感延後,等他自行「減價」。家長要有耐性,忍得住沒完沒了的苦纏。直至他發現有手機只有WhatsApp而不能上其他網站,他說要那一部也可。現在很多人把自己的舊手機送給子女用,以為環保。我認為就是你不要的舊機,對孩子來說都太先進。最環保的,是不要輕易換手機。
我買的那一部N字頭的手機,不是輕觸式屏幕,要用鍵盤打字的那種。能上YouTube、Facebook和WhatsApp,但由於使用不便,小兒只用WhatsApp。雖然如此,他花在電話的時間已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