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衡量與我多相熟只需要用一個尺度:好朋友一定跟我的妹妹吃過飯。我和妹妹是最要好的朋友,雖然身處天各一方,但仍有無所不談的話題:工作、爸媽、婚姻、孩子、時事等等。感情不限於言語,絕對付諸行動,妹妹剛生完孩子也放下家庭老遠飛到外地陪我度過一段低谷的日子,而我也會特意坐長途飛機逗留兩天只為了給她一個生日「驚喜」。在現今進取的社會當中,「時間」這個有限的資源被很多家庭以外的東西支配了,例如:新穎的科技小玩意、網上遊戲、社交媒體和做不完的工作等,給予培養手足之間感情的時間少之又少,再加上看見朋友親戚當中的家庭糾紛,令我和妹妹更懂得珍惜對方。我倆感情那麼好是不是因為在同一個家庭環境中長大所以對事的看法一致?剛好相反,我與妹妹無論是性格、作風、才能、嗜好或品味,都截然不同。可是,我倆不但沒有歧視更會尊重對方的不一樣,不但沒有妒忌對方的才能,反而為對方感到驕傲,有時候我倆也很驚訝關係如此和諧融合,到底原因在哪裏?每個結果都有很多環境、人為及其他因素湊成,很難像烹飪般列出各種成份和份量,因此我也不能夠肯定地說出與妹妹友好的成因,但可以分享一些較獨特的事情。
我和妹妹從小到大都沒有稱呼對方做「家姐」或「妹妹」,一直都是以名字相稱, 莫非這樣就散播了「沒有長幼之分」的種子?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沒有讓我和妹妹感到有高低之分,一直抱着公平態度,對我沒有施予「做好榜樣、一定要讓妹妹」這類型的壓力,也沒要求妹妹做我的倒模,只會提點我倆要互相扶持照顧對方。最重要是父母沒有將一個人的錯失怪罪於另外一個,妹妹沒有做好功課不是家姐失職,家姐沒有練琴不是因為妹妹打擾,絕對是一人做事一人當。在成長過程中我和妹妹有否吵架?當然有,跟別的兄弟姊妹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懂得互相尊重讓我倆無恙度過青春期。到我倆已是成年人,父母繼續抱着這種公平態度,按照情況和個別性格處理事情,會先了解我們的看法才作出提議,比喻當他們擔心我工作太辛苦便請妹妹勸勉我走慢一點,而當他們看到妹妹生意有更大的發展機會便請我鼓勵她。
回看這些微小的細節才懂得欣賞父母的做法,從小讓我和妹妹看成對方為朋友,學會互相尊重,沒需要為爭寵或被對方連累受罵而感到不忿。亦因為當時父母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調停我與妹妹的爭執,所以我倆累積了豐富的經驗來處理關係上的問題。若父母以前常作裁判,恐怕我和妹妹在吵架時會將很多不相關的情感混進去,原本只是為事情A爭執,卻因為爸媽的介入而產生妒忌、不忿、偏心的一大堆感覺,以至兩姊妹忘記了當初為何吵架,只知道心裏生氣,到頭來也不曉得解決事情A。真慶幸父母沒有作我倆的裁判官。
我和妹妹已是各自有家庭的成年人,正所謂「相見好同住難」,以為感情之所以能持續是因為相隔千里,但兩年前我和妹妹兩家人同一屋簷下整整一年,粉碎了這個假設,一年的緊密溝通與相處將我倆姊妹感情推到更友好的層次。
作者:康婷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