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芊陌:一則生育廣告 - 蕭煒春

悠遊芊陌:一則生育廣告 - 蕭煒春

身邊不少結了婚的朋友堅持二人世界,即使有孩子的也認為一個夠晒數。暑假期間我家姊妹發生了幾則有趣的互動,雖然瑣瑣碎碎,或許會令你認同有兄弟姊妹的生活真好。
事件一,因為女兒學校不發暑假作業,為免太過懶散,媽媽要求她們每星期練寫兩、三篇不限題目的短文。家姐二話不說便埋頭苦幹;反而妹妹時而喝水、時而上廁所,無論如何不能集中思緒,半小時過去,竟然一隻字也沒寫下。我忍不住罵了幾句,她就賭氣地嘩啦嘩啦大哭起來。
這時候,小悠走到妹妹身旁,柔聲細語教導她可先起草大綱,然後逐段書寫。妹妹卻繼續賴皮,家姐忍不住動氣地說:「我教你,是因為不想你像我這樣,小時候不努力,到升中後才發覺跟不上,你看我的中文成績多不濟!現在花點努力不難,將來落後了要追就真的不容易。」
事件二,小芊的暑期生活過得相當「愜意」,睡醒就倚在床邊看書,到餓得不可開交時才吃早餐,然後又躲回她的閱讀小天地。叫她練琴、收拾房間,「哦」一聲後便沒下文,基本的生活規律蕩然無存。小悠看不過眼,主動為妹妹編定了一個時間表,要把一天基本功夫完成,才慢慢享受閱讀的時光。令人意外的是,姐姐的一句,較媽媽整天的咿咿哦哦,有效百倍。
事件三,小悠的朋友透過面書,找回了幾名小一時的同班同學,大家相約出來見面,你忙我忙結果約了吃晚飯。12歲的小人兒要上夜街,媽媽當然不太贊成,經過幾輪談判仍沒結果。我靈機一觸跟她說:「你認為小芊兩、三年後,可以自行上夜街嗎?」她認真地想了數秒:「一定不可以,她年紀太小了。」「兩三年後的妹妹,就跟你現在一樣。你認為妹妹是小孩子,正如我現在看你,也覺得還未到可以上夜街的年紀。」她似乎一下子就懂了,也就不再糾纏。
兄弟姊妹的影響,較諸身邊任何人都來得深遠。父母可能在我們人生中段便離場,夫妻也少有能分享童年樂趣,只有在人生路上一直互相扶持的兄弟姊妹,長遠地在塑造各自的人格。即使是吵吵鬧鬧(有調查發現,若家中有超過一名3至7歲的孩子,他們平均每小時會發生3.5次衝突,年紀更小的,差不多每隔10分鐘便開火,爭論重點超過八成涉及物件的主權),其實也在學習與人相處的美學。
兄弟姊妹性格南轅北轍,原來也是互為影響的結果。年紀小的,往往以年長的為學習對象,但到了一定年紀,會發覺兄姊的專長非己所能及,於是轉而發掘自己可以獨當的一面,專家稱之為de-identification的現象。不單只是年幼的透過比較去模造性格,年長的、尤其在踏入青春期後,也會刻意跟弟妹保持距離以顯得特立獨行。
研究兄弟姊妹的互動真是一門有趣的學問,看着他們在喧鬧聲中成長,是畢生最大的幸福。獨生子女不一定就孤獨寂寞(事實上,調查發現他們因為可獨佔家中資源,通常教育程度較高,從事較優裕的職業),但家人的愛總不嫌多。給孩子一個熱鬧愉快的童年,儲備足夠的笑聲(與淚水),將令往後的人生更多姿多彩。

作者:蕭煒春

傳媒人、兩女之母。徘徊於工作與家庭之間,終日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