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這城市曾給我極好的印象。台灣第二大城市,沒台北的喧鬧,馬路寬闊,路標清楚,有種日本城市的風貌。人口不多,走到哪裏都舒服,沒香港叫人窒息的感覺。叫人感受最深是當地人,溫婉、有禮,富人情味。
第一次到訪,因為匆忙趕路,沒時間提現金便上機了,到埗後以為可以憑信用卡提款,誰知在港設下的種種限制令我們在提款機拿不到錢。在一個慵懶的午後,一行人周旋於高雄市幾間銀行之間,由銀行櫃位員以至門口的保安,都竭力幫助我們解窘。那個把小時沒看到什麼景點,卻體會了高雄市民的待客之道。
離開高雄時依依不捨,心想,所謂宜居城市,大抵就是這個模樣。
這當然是表面的印象。一個城市宜居與否,還視乎當地政府的管治質素。石化氣爆案後,才赤裸裸地呈現出,高雄寬闊亮麗的路面下,原來掩藏着危機四伏的氣管。高雄市先後五位市長,竟都表示不知道有這些地下管道,確是匪夷所思。這是跟市民生死攸關的資料,理應嚴格監察,市政府不可能不掌握,市長不可能不過問。
港人常嚷着要移民台灣,今次事件揭示了台灣當局應付危機的能力,是何等低劣。洩漏氣體的警報已發出四五小時,竟然沒疏散附近居民,竟然沒下令關閉氣喉。就這樣眼睜睜等待爆炸一刻,等待死神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