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是彩色:香港會地震? - 陳曉蕾

綠是彩色:香港會地震? - 陳曉蕾

下午兩點,房屋出現強烈震動,人們紛紛走到街上,有些還嚇得坐在地上。雖然震動只持續半分鐘,有些房子已出現由頂到底的大裂縫,警署牆壁也出現裂縫,銀行大樓的圓頂看似隨時脫落,中學校舍還整間倒了。人們把「冥錢」拋到街上,說是可以呼籲神靈,一時間空中佈滿無數星火。

不足一小時,再有餘震。警察和消防員都嚴陣以待,入夜十一點和凌晨四點都有餘震,很多人都驚醒了。這是1918年2月13日的香港,地震震源在廣東汕頭。綜合各方專家,這次地震屬於「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第七度。
上周高雄大爆炸,一時間還以為在看災難電影。出事後人們才知道這些危機一早埋藏在城市地底,香港也有這樣的城市設計災難嗎?其中一樣長期被輕視的災難,就是地震。由教科書、新聞報道到政府資料,香港人一直相信的是,香港距離活躍地震帶很遠,發生大地震的機會很微。
然而,沒有發生過地震的地方,一樣會有地震:澳洲紐卡素在1989年聖誕節後,突然發生地震。由於當地不在地震帶,也沒有發生過地震,房房全部沒有防震設計,結果房屋倒塌、居民死亡。
香港不但曾經發生地震,而且鄰近地區發生地震的機會正在增加,如廣東新豐江水庫就已經出現過多次地震。2010年年底,內地公布的《中國建築抗震設計規範》,香港被納入七度地震烈度區內,即是屬於中度地震區,建築物必須要有抗震設計。在一河之隔的深圳,建築物已有抗震設計。
香港政府的回應,是建築物已有防風設計(可是防風和抗震是兩回事)。科技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鄺君尚教授曾經在報章上撰文解釋兩者如何不同、如何無法替代。他指出香港不少高樓大廈,上層全是密密麻麻的住宅,下層卻是較少牆柱的大堂或商場。他的文章「香港的地震風險與抗震設計」寫道,「從抗風來看,並不構成危險;然而從抗震來看,轉換設計產生了軟弱層(soft storey),這一層之上與之下樓層的剛度縣殊,造成建築物沿高度方向存在極大的剛度變化;一旦發生地震,層樓間的相對位移相當大,樓宇容易倒塌。」
《香港工程考》系列的作者馬冠堯是前建築署土木工程師,收集大量歷史資料和剪報,包括1918的地震。令他最不安的,是香港人有意識防風,但沒意識防震,出事時仍然留在屋內不懂反應。「現今房屋的掛吊雜物奇多,受地震搖擺,倒下的機會極高,煤氣管和電線的接駁口,亦有鬆脫的機會。雖然不能事事都預防,但如果有些危機是『無法承擔的後果』,一個負責的政府必須作好準備和最壞打算。」
政府也不是沒有「準備」的,2007年立法會已透露正進行顧問報告,2011年在立法會公佈報告,指如果再次發生1918年般的七度烈度地震,每1,000棟建築約有40棟會被中度破壞,兩棟會被廣泛破壞。如果採用美國製訂的抗震設計,成本增加0.3%至5%不等,而平均死亡數字則可由130至150人減至只有3人。
報告公佈後,政府再諮詢,今年三月的諮詢結果是,與香港位於相約地震區域的上海、南韓、紐約、澳洲和法國等地的建築物都有抗震設計要求,香港亦建議引入,但不會强制執行。政府上月剛招標,明年起展開三年研究。

Profile

資深記者,著作包括《剩食》、《有米》、《死在香港》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