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署新指引混亂兼寬鬆

食署新指引混亂兼寬鬆

【本報訊】本港於2002年制訂《即食食品微生物含量指引》,曾在2007年作出修訂,惟指引內容複雜;再次修訂的新指引下周四生效,把食品細分為13個類別,但樽裝飲品屬哪類卻難以判別,就連業內也未能判斷自己產品所屬類別。有專家認同樽裝飲品越來越多,有需要就指引作出檢討。
以現時仍採用的2007年指引版本,其中就需氧菌落計數而言,把各類食品分成5個類別,並按含菌水平分成4個級別,分別為滿意、可接受、不滿意及不可接受。有關指引將於本月14日再有新修訂版生效,按食品原材料,以及售前加工程序的性質和程度,再將食品細分成13個類別,級別亦變成滿意、尚可及不滿意3個級別。

產品分類困難

即將生效的新修訂指引,按食品可在室溫保存或要冷藏、是否含有乳製品,以及保質期長度等因素,將食品分成13個類別,但樽裝杏仁茶和蔗汁應屬哪個類別,卻難以判別。本報就此多次追問食環署,署方終回應指就杏仁茶而言,可參考食物類別3,即每克含1,000萬個菌落單位便屬不滿意。
如以此指標,本報抽驗的健康工房海底椰川貝杏仁茶,需氧菌落計數結果,會由現時的「不滿意」水平變為「尚可」級別,當局要先考慮食物來源和保質期,才決定須採取的行動。如同一生產商的其他樣本質素也屬尚可級別,就應作進一步調查。
署方又指,公利蔗汁如經過加熱並冷藏,就應參考食物類別3,其化驗結果,仍屬不滿意水平。但假如產品為新鮮蔗汁,即無經加熱處理,就沒有需氧菌落計數水平可作參考。公利指,該店會將甘蔗蒸熱再榨汁,到底這是否已等如經加熱處理,抑或算是新鮮,食安中心卻沒有交代。
身兼食安中心食品微生物安全專責工作小組成員的何栢良教授認同,市面上樽裝飲品多,如指引無法清晰判別不同樽裝飲品應參考的需氧菌落計數水平,可就指引作出相應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