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斗室,香港書迷大概都經歷過想買新書卻深知書櫃已滿的掙扎。而放眼家中書櫃,當天急不及待捧回家的書,又有多少淪為長年塵封的「鎮櫃之寶」。其實想看好書,不一定要擁有。與其令書本「死在書架上」,讓書漂流、與他人分享,或許是另一種快樂。
記者:袁樂婷
周嘉豪(Aries)三年前創立「閱行者Bookwalker」,將漂書概念引入香港,「通常大家睇書只會諗到去書店買或者圖書館,可能有啲朋友會借書,但冇諗過可以由陌生人畀本書你」。他說,一本書經過不同階層和背景的人手中,將原本沒有交集的人連結起來,「見住書上面嘅摺痕、污漬,會想像之前嘅人睇書時到底發生乜事,成件事都幾浪漫」。有些人亦喜歡在書上寫下微批,甚至夾一張紙寫滿密密麻麻的書評,隔空交流。
「睇書唔一定要擁有,有啲書你真係好想保存,其他不妨分享」。「閱行者」最初每月兩次在天星碼頭、公園、九龍城書節等辦漂書會;其後逐漸摸索,將漂書搬上網上平台,目前主要靠facebook讓愛書人自由交換,一年只辦兩至三次漂書會,「次數太密反而冇動力出嚟,覺得今次錯過咗,過兩個禮拜又有」。
他說,不希望漂書被實體活動限制,「漂書應該係好daily,全年365日都隨時想做就做」。最近他忙於寫手機應用程式,將漂書搬入手機,「想盡量減輕任何阻攔,盡量方便」,應用程式目前已投入測試,今年內應可上架。應用程式更改善facebook專頁難以追蹤書本流向的瑕疵,「唔係想紀錄邊個拎咗乜野書,而係畀漂書人可以想像本書漂過去邊、有乜經歷」。
青協坪石青年空間則於去年起設「漂書閣」,至今累積近千本「存貨」,非會員也可自由取書。負責管理漂書閣的青年工作幹事張婷茵說,初時常有人誤會是二手平台或圖書館,「會問使唔使拎番嚟,或者幾錢本」,後來漸上軌道,才發覺香港原來仍有不少愛書人。「買書好多時為咗擁有嘅感覺,但分享快樂更加開心」。
漂書以外,亦有惜書人賦予二手書新生命。張文彪(小文)不忍書籍淪為「逐斤秤」廢紙,甚至在堆填區湮沒,「每本書買番嚟一定有價值,希望繼續有人睇。自問如果啲書我知道會去一處好人家,我好樂意將啲書畀咗佢」。
小文年初與好友兼義工拍檔鄧緯榮(Bird)在facebook設專頁「香港二手書重生資助計劃」,從自己書櫃開始捐出舊書,拍片放上網,獲不少志同道合網民響應。目前收集到近600本書,分別佔據兩人合租的長洲單位、小文的老家以至辦公室桌下。這批書不為賺錢,收入所得曾托朋友幫忙,直接捐助尼泊爾孤兒院。最新計劃舉辦「書節」,以書會友,鼓勵閱讀風氣。
小文說,捐書和買書的都是有心人,「好多時會感動,試過我冇錢找,佢話唔使找,甚至話知道係做善事專登畀多我」。
兩人收書賣書一腳踢,需要一腔近乎傻氣的熱忱。大熱天時拖喼從元朗搬書回長洲,Bird忍不住笑說「撞鬼」,但「做自己覺得有意義嘅事」,他甘之如飴。他說,心中有數這種運作模式難以持續,「收書有極限,冇可能不停收」,但期望藉此啟發將來其他計劃,「我相信堅持信念就會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