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治療師黃佩玲自小已是愛花之人,一看見花朵就能勾起舊日的回憶,從前她住黃大仙東頭村,家住二樓,那時她會爬出簷篷,採摘大樹上的黃花。而上學途中,她又會採摘路邊不同的蕨類植物來畫素描。
畢業後黃佩玲從事時裝設計,與花朵日漸遠離,「當時壓力很大,逛花墟時,發覺有不少花種能協助減壓。」後來她修讀園藝治療課程,並學習花藝,從時裝設計師慢慢轉型成一名「專業的花癡」,想不到淋花、壓花,或製作一束簡單的花輪,竟是減壓,甚至治病的心靈妙藥。
記者:陳芷慧
攝影:楊錦文
去旅行,黃佩玲偏愛抄小巷,又喜歡留意地上縫隙間長出的小花,「它絕處求生的精神能鼓勵我。」園藝治療是希望利用植物蓬勃的生命力,向垂死病人、情緒病患者、老人家灌輸正面訊息,「目的不在於治癒,而是過程中能滋潤心靈。」園藝治療多與花藝有關,基本上人人皆宜。「不是有病先要學。」佩玲解釋:「這不同於藝術治療,因為大自然的花草沒有美醜之分,沒有人會批評作品外觀,病患者不會有挫敗感。」
黃佩玲經常服務患有退化症的老人家,「老人家很精靈,教他們種花反而會被考起。教他們花藝比教種花更好,因種花有機會種死。」她跟老人分享不同花香、香草味,憑藉嗅覺,即使是患有腦退化症的老人家,往日的回憶都源源不絕湧出,說出一大堆陳年往事。佩玲憶述新年時,曾教老人發芽菜,還跟他們說笑:「新正頭見面,記住問大家發咗未。」他們竟然能牢記這個好意頭的冷笑話。
此外,摵蒜頭能有效加強活躍症孩童的專注力。而用膠樽做淋花壺,環保之餘亦較輕身,可讓肢體退化病患者用來淋花,運動一下肌肉。遊花園則可讓病患在大自然裏思考、放鬆,是有效的心理治療。
落葉觸動病人神經
我有點好奇:「這些事情任何人都能做,為何要讀園藝治療?」佩玲瞪眼強調:「大有不同。」皆因一片落葉都可以觸動情緒病患者的神經,試過做壓花時需要掰開花瓣,情緒病病人立即想起分離。所以治療期間,植物的選擇要以延續生命為大前提,忌選易脫水的植物,應揀選生命力較強的,例如厚葉植物,因為通常葉子越厚,內儲水份越多。香味溫和的香草亦常用於花藝作品,製作時有放鬆神經的作用,加上生命力強,能帶出正面的訊息。佩玲常用碰碰草,每次摘下來都會強調:「放心,摘下碰碰草時,營養會留給植物其他部份。」
雖然園藝治療無法將垂死的病人從鬼門關拉回來,但可以在最後的日子裏,讓他們感覺生命的美好。黃佩玲覺得植物的力量比想像中大,「曾有病人的親人表示,照料病人生前的愛花,就像延續他們的生命一樣。」
減壓花輪製作示範
以弦月、碰碰草、伯利恒之星等植物做成的花輪。(因難度高,不適合雙手殘障人士、情緒病患者。)
製作過程
1
取21條18號粗度的花藝鐵線,用幼鐵線紮成一束。
2
用白色花貼包好下半部份的銀色鐵線作為花腳,然後90度角打開上半部份的鐵線。
3
用繡花線以織籐籃的形式,高低穿梭鐵線,以固定鐵線之間的間距。
4
用繡花線圍繞上半部份鐵線的邊緣,花腳再裹絲帶裝飾。
5
選擇不同植物,以鮮花膠水固定植物於鐵線上。
貼士
不要用一般萬能膠代替鮮花膠水,因為鮮花膠水能保存植物內裏的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