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跑道碳排放成本掀爭議

第三跑道碳排放成本掀爭議

【本報訊】第三條跑道環評報告下周一開始會交環諮會環評小組審理,機管局昨反擊民間各團體連日來的批評,力撐有需要建第三條跑道,又初步統計未來50年因第三條跑道而增加的碳排放量達2.69億噸,成本約547億元,但經濟貢獻則達4,800億元。環保團體反駁,每年新增逾500萬噸碳排放只會犧牲市民健康及令政府未來減排目標更難達至,其碳強度之高也代表項目絕非可持續發展。
機管局企業發展執行總監馮永業昨在傳媒工作坊逐一反駁民間團體指控機管局效率不達標、第三條跑道重要性及公佈當局自行研究的碳排放結果。馮永業指,本港機場載客率、貨運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加上2002年至2012年期間,全球航空交通量增加67%,本港機場去年也錄得逾37萬次飛機升降,比預期提前三年達標,反映航空市場仍有增長空間。

機管局、環團結論差約一倍

馮永業又稱,機管局初步計算興建第三條跑道後增加的碳排放,以整個航程計算,未來50年碳排放量將增加2.69億噸,若以碳社會成本計算,每噸碳價格為35美元,即增加約547億港元碳成本,但認為項目最少會帶來4,800億港元收益,故社會仍會有得益。
地球之友助理環境事務經理周月翔指,環團早前最新計算出的碳成本在最理想情景下仍達約1,050億元,碳排放量甚至比機管局計算的為低。她批評機管局採用較低價格計算,而環團則採用英國政府的非市場價格。但她指重點不在於價錢,而是機管局有否想為此補償,「無論幾百億定過千億,佢都要諗方法去作出補償,唔係話經濟效益大過成本就得」。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楊文友就指,若用機管局的數字計算,項目的碳強度極高。他指,碳強度是指國民生產總值(GDP)除以碳排放量計算,根據環保署提供的數字顯示,本港每年碳排放量約4,200萬噸,即碳強度約為每公斤碳排0.022港元,但第三條跑道每年新增約538萬噸碳排放量,並以其預測經濟效益計算,碳強度高達0.56元,是現時的20多倍,「一個越發達地區碳強度越低,但第三條跑道會令我哋情況逆轉,全港市民一齊用健康為佢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