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見到博客兼行家「Econ記者」在專頁上,轉載了一條碎到不能再碎的碎料:懲教署發現有人在探監時,偷偷在書中收藏了一張100元鈔票。「Econ記者」問:「究竟100元在監獄內價值高點,還是在監獄外價值高點?」
果然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有好奇心的記者,可能會將這條新聞發展下去,變成一個專題報道。過往我們,都聽說過,在監獄內的流通貨幣是香煙。據說,每個囚犯每星期最多可以從探監的親友那兒收到6包煙;有沒有吸煙習慣的囚犯,親友探監是應該都會帶點香煙,是常識吧。至於囚犯在監獄裏可以憑香煙換取到甚麼服務和物品,就不得而知了。
難道現在連監獄裏的煙民也少了,結果連香煙的價值也下跌?資料顯示,懲教署由2013年起,開始推廣無煙監獄。相反,荔枝角收押所的囚犯要是非煙民,反而可要求轉至赤柱的無煙監獄。按道理,香煙在荔枝角收押所的消耗比例,應該比別的監獄要高。假設以上資料正確,有理由相信,當香煙進入監獄的量不變,但由於消耗比率更高,使用價值相對也更高,結果反而漸漸失去了貨幣的功能。
作為交易媒體,貨幣本身最好是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例如黃金,這種最沒有用的金屬,質地太軟,不適合用來做工具,但偏偏黃金不會生銹,又易切割,古人就拿來當錢用。有人做甚麼金絲線,甚麼鍍金工藝品,大多數是用來炫耀,告訴人家擁有者是如何花得起;情況就有如《英雄本色》裏,Mark哥以銀紙點煙一樣。
回到那神奇的100元鈔票偷運事件。究竟那100元在監獄內的價值會不會比在外面更高呢?在監倉裏,甚麼都比外面稀缺,而那100元要由外到內,也有一定代價,例如風險。不過,要注意,在監倉裏頭可以換到的服務和產品,也可能和外面世界很不一樣;就算是最簡單的平安,得到的代價也會比外面高。
在封閉經濟的環境,例如監倉,賺錢的方法是走私偷運;至於甚麼人最有能力做這種生意,你懂的,我不說了。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