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本港興起了「真人騷」電視節目,繼《盛女愛作戰》、《求愛大作戰》後,《沒女大翻身》近日繼續承接熱潮,掀起話題。
「真人騷」以事實性(factuality)為號召,受到年輕一代的熱烈追捧,亦引來不少反對聲音。一般市民認為電視台為參加者提供心理諮詢、形象設計、以至美顏、矯形等免費服務,而參加者需要在鏡頭前揭露過去與現在的生活與內心想法,滿足觀眾窺看隱私的慾望,雙方屬公平交易,並無不妥。然而少有人關注的是,這些節目到底在販賣着甚麼意識形態?
誠然,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是大多數人的共同願望,然而「盛女-剩女」、「美女-沒女」等同音詞,巧妙地把缺少愛情生活的女性界定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節目提供的免費服務美其名為治療,實際上卻是把一小撮人所定義的價值觀反覆灌輸,實是文化專斷(cultural arbitrary)的一種。社會學家Bourdieu指出,此類反覆灌輸所產生的慣性思維在節目完結後,仍會在參與者、旁觀者、以至整個社會之間一直持續下去,令他們依循那些被內化的專斷原則行事,構成了以壓制為目標的社會壓力,亦即符號暴力(symbolic violence)。惡性循環之下,如此洗腦式的文化霸權將對其他年輕一代的日常行為、道德態度、以至精神狀況等進行全方位的持續規訓。
除問題的定位爭議外,少有人留意的是,節目中參加者把自己塑造成「理想對象」的過程亦極有問題。姑勿論該些「聲音形態導師」、「人生教練」等水平是否專業,參加者在節目中處於被動的「病人」角色,需要藉着懺悔式傾吐來自我揭露,審視自己的價值信念,主動訴說「病況」來乞求專家控制,與治療者處於從屬關係。故此,參加者並沒有自我詮釋之權,而要由一些所謂「專家」界定、診斷與治療。在社會學家Foucault的眼中,這種「權力、知識與身體」的結合與中世紀視同性戀為精神病,以懺悔技術(confession technology)進行的強制治療別無二致。
筆者絕非獨身主義者,亦相信愛情與幸福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然而以這種類近洗腦的方式來把自己異化,以迎合他者所吹捧的文化霸權,再以群眾壓力,把其他擁有獨立自由的個體強行塑造成一顆顆符合社會標準,卻又面目模糊的「理想女性」,實非明智之舉。「沒女」收視雖然屢創佳績,可是背後所代表的文化專斷與規訓模式,實在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反思。
梁亦華
教院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