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緣想:金錢蠶食博客公信力 - 徐緣

十萬緣想:
金錢蠶食博客公信力 - 徐緣

上周,我流淚兩次,一次出於哀慟,悲傷落淚,因為主場新聞結束;一次出於大喜,笑到標淚,全因葉朗程發給我的一個facebook訊息。
葉兄的message很簡單,只有三個英文字母:「WTF」,另附一封由廣告公司發給他的電郵,希望邀請他為一隻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產品,當上品牌大使。一個自視極高自命靚仔浪漫深情而又剛搞大自己情人個肚的中環精英,被人如此興致「勃勃」地邀請,已分不清是侮辱還是欣賞,我急忙取笑一番:「XX大使,你懂的,Daisy Wong應該唔會被巴黎雪完美邀請做抗衰老面霜代言人。」
做作家博客做到如葉兄般有一定知名度,就會面對很多這樣的代言或鱔稿邀請,收錢幫助宣傳一個產品或服務。這些job接得多,密食當三番,也可以換來可觀收入,但卻會一點一滴地蠶食寫手的公信力。記得蔡東豪曾經跟我講過,林行止不喜歡應酬,人家想請食飯可免則免,因為作為一個評論人,他怕一頓飯會建立了點關係,有朝一日寫有關那些人的評論時,落筆會因人情考慮而不夠公正。在利益與公信力之間,香江第一健筆堅守後者,寸步不移。

Beauty Blogger變Beggar

但現今不少網絡紅人,卻想中間落墨,希望用自己的影響力,透過文字、圖像或影片作商品推廣,賺取一點金錢。唯這些快錢機會,若處理不宜,可以對個人的形象與誠信有毁滅性的損害。最近一班活躍網絡,專門介紹美容化妝扮靚的Beauty Blogger,就被網民大肆評擊為貪婪的Beauty Beggar,事件更鬧大至被推上報。
網民指控部份美容博客當初拍片是作真心分享,介紹自己認為良好的產品,但成名後引來不同廠商免費提供試用品,進而濫賣廣告,食多家茶禮,今期說A品牌面膜正,下期又說B品牌同類產品好,更有些主動向PR公司攞產品試用,實質在背後向外轉售圖利。指控者認為大眾給這些博客的like,量化了她們的影響力,成為了她們向商家換取利益的籌碼,是變相「助養」了她們。
身邊一些公關界的朋友,對那些指控有點不以為然,她們覺得這些收錢推介不是甚麼新事物,存在已久,一般人都知道潛規則,見到名人推介自己應該懂判斷,現在吵得激烈者,只是個別激進人士,故此博客推介的做法,對大部份女士還是有效。我對這個觀點很有保留。
博客收錢賣廣告一事弄到上報,我認為是一個重要分水嶺,那怕還有人相信博客的每個推介,越來越多人對此起疑會是未來趨勢,而Marketing人就要在趨勢形成之先作出準備。

清楚申報利益 用心推介

在廣告泛濫的世代,大眾都想避免廣告,明星推介讓人有介心,商家就努力塑造更為有效的口耳相傳(Word of mouth(WOM))。博客推介是WOM的一種,但現在信譽受質疑,有品牌就轉而利用沒知名度的「素人」作推介,但素人影響力有限,商家就會借助公關公司一次過付錢,支持一大班素人,同時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作產品推介,假造萬人同時讚好的效果。問題是,我認為一般人因博客事件所產生的不信任,會蔓延至素人身上。香港人的犬儒指數,我不敢低估。那麼大家看到自己相熟朋友的推介,應該總會相信吧,但我覺得這些「熟素人」推介,也不是終極方案,因為細心一想,其實你也不能肯定,那位相熟朋友推介的背後,有否牽涉利益。若現行方法不變,在分不清說不定的重重疑心下,消費者對這類推介的信心,會在不久將來全面崩潰。
這個根源於相信人性自利的發展,很難有萬全解決之法。我認為較佳的處理,是博客在未來如接受利益推介產品,應開宗名義說明,以保存自己的公信力為主要考慮。那麼講明是廣告宣傳,會否馬上趕客?那就取決於博客的功力。廣告存在多年,嫌多嫌煩者眾,但總有廣告做得吸引,令消費者心甘情願坐定定把廣告看完。《主場新聞》結束前有不少受歡迎文章,開首寫明是廣告類的贊助內容,例如IBM贊助介紹big data趨勢的系列,或沙示汽水贊助寫舊香港的集體回憶。這些文章擺明是廣告,但卻有很高pageview,因為文章起題吸引,讀者看了内文,又覺得可以學到一點東西,或觸動一些情懷,在吸取廣告訊息的同時,他們找到其他正面價值。
博客推介要達至宣傳效果,一字寄之曰:真。清楚申報利益,與隱瞞欺騙畫清界線,用心做好推介內容,而前提是要真心相信自己所介紹之物。因為不是真心相信,根本寫不出真正好的推介內容。葉朗程深明這個道理,他message告訴我推了那個品牌大使的邀請,原因是這樣寫的:「Unless it is a brand I truly believe in, I find it almost impossible to squeeze a single word out.」其實我明葉兄的潛台詞:我唔使用嗰樣嘢!

徐緣
跨國公司市務總監、營銷專欄作家
http://www.facebook.com/tsuiyuenmarketing
本欄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