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片血醒暴力去到盡黃修平:唔夠《食神》癲喪

韓片血醒暴力去到盡
黃修平:唔夠《食神》癲喪

【尋找香港的首爾】不少人第一次接觸的韓國電影,是一部1998年的溫情愛情小品《八月照相館》,但《狂舞派》導演、香港電影金像獎新晉導演得主黃修平(Adam),比一般人都更早接觸韓片,早在1994年,他看了著名韓國導演李明世的作品《初戀》。
記者:鄒倩婷 攝影:李漢基

1994年,當年Adam只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一年級生,首次參與香港國際電影節,在文化中心欣賞了韓國電影《初戀》,「套戲係講一個女仔,情竇初開,暗戀老師,真係好有初戀嘅感覺,嗰種含苞待放、初戀嘅情懷,好逗人發笑。」 Adam坦言當年韓國的拍攝技術比不上香港,但他正正是欣賞該片的真摰和簡單。

Adam認為韓國電影業起飛後所拍的電影都「去到好盡,計得好準」,反映出韓國人的民族性,凡事力盡完美,極度嚴謹,「譬如《風塵三俠決戰地獄門》,好犀厲,一場喺荒漠嘅戲,三個主角係咁追、係咁射、係咁格鬥,好似將觀眾擺上過山車,十幾分鐘都唔放低,另一套又係導演金知雲所拍,叫做《我,看見惡魔》,我一路睇覺得好唔忍心,好肉酸!」

Adam不敢說韓片「去得盡」是好是壞,只是他個人認為過份追求完美,似乎少了層次感,「我係哈日嘅,睇日本電影嗰仲獨特嘅幽默感,似乎喺韓國電影搵唔到。」Adam發現普遍韓國電影的劇本都擁有超強邏輯性,難以跳出理性的框架,「港產片嘅癲喪係無譜,韓國嘅癲喪我覺得係有譜,譬如《食神》,谷德昭喺𨋢前痾屎,韓片可能過唔到好理性,超乎邏輯嗰關,所以去不到港產片嗰種唔理邏輯嘅程度。」兩韓專家、《韓瘋》作者鍾樂偉解釋,韓片要計算精準的原因,是他們以出口為目標,「外面市場鍾意啲乜,佢哋就拍乜。」

不過,Adam非常欣賞韓國人開放地吸收不同地方的優點,並非常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作品,這態度值得全世界人學習,「我都好認真咁對待我自己嘅作品,所以我覺得《狂舞派》畀人感覺好有本土精神,其實都是自然流露出來。」

場地提供:BBQ 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