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詡追求繁榮安定 指對方尋釁滋事請問,是誰在訴諸民粹?(自由撰稿人 鍾政碩) - 鍾政碩

自詡追求繁榮安定 指對方尋釁滋事
請問,是誰在訴諸民粹?(自由撰稿人 鍾政碩) - 鍾政碩

在學校跟學生上課聊天,指定動作就是(嘗試)跟他們談談對香港主流論述的理解。不知是否高中通識科發揮作用,大部份學生對自由民主都有一定理解之外,他們大都抗拒如經濟發展優先這些建制論述。這個現象除了是反映學生修讀通識科日子有功及新一代的後物質主義,亦反映建制派論述的殘破不堪:論述背後欠缺一套完整政治理念邏輯,引致論述間時時出現互相駁斥的情況,貽笑大方之餘對新一代亦欠缺吸引力。
離開學校現實情況卻很有趣,建制疑點處處滿目瘡痍的論述往往在社會中贏得一定數量的支持。以現時反佔中運動為例,我們可以恥笑運動設計上的漏洞根本就是為了水份而設,鏡頭下亦出現不少反佔中搞手及參與者的有趣反應;但不能否認,反佔中支持者為數不少,叔伯親戚兄弟姊妹間總有一個。他們把保和平反暴力等口號視為金科玉律,跟他們辯論除了花費一天氣力之外,最有可能出現不講錢也傷感情的效果。
對了,為何談談政治也傷感情?
整個教育體系對任何破壞行為都加以譴責,黑與白非常分明,但從來不鼓勵思考破壞行為的原因。社教化下遵守規則未必獲得獎勵,但違反了規則就必定受到懲罰,這亦塑成大部份人審視社會運動的準則。反佔中運動非常聰明,巧妙運用群眾這種慣性思考,動員過程中一直只強調公民抗命最壞結果而不問運動因由:從來不提及和平佔中出現的原因及訴求,只利用負面字眼觸動市民對社會崩壞的想像。這種戰術成功在透過揪出群眾對破壞行為的恐懼並加以放大,利用數個似是而非的形容詞大力炮轟對手,並以鋪天蓋地的傳播途徑加強形容詞與群眾恐懼感的相互扣連。但這種做法引導出來的不完全是經過理性思考的反對,更多是情感上對破壞行為的反感。
而建制論述的殘缺在於只能夠與群眾慣性思考站在同一立場之上,但本身並不足以為所提倡的價值保駕護航。基本上所有建制論述很喜歡訴諸對現況改變的恐懼,當他們投訴泛民把所有事政治化的時候,他們也熱衷把所有事經濟化,彷彿爭取民主每一步也會影響GDP。公共政治討論從來不反對有紮實理論根基的理性討論,以經濟角度分析爭取民主策略也可以非常有說服力。但未知建制中人是否因利乘便,被資源優勢及壟斷傳播渠道沖昏頭腦,他們煽動群眾恐懼心理後便草草了事,毫不在意如何建立有效論述鞏固支持者的信念。
因此反佔中群眾透過社會動員過程只能理解形容詞的負面意思,從中卻沒有裝備相應語言去回應外部挑戰。一旦進入任何形式的政治討論,建制支持者只能重複學習得來的形容詞回應挑戰,「因為佔中會影響經濟/很不和平很暴力」,俗稱講來講去三幅被。由於論述建基於恐懼,論點上說不過去就容易訴諸對恐懼的直覺,情況好一點就及時轉移話題,壞一點就得出「總之佔中/暴力/影響經濟/不和平就是不好」的結論,或如蔣議員語帶一點怒氣,給人建制派就是蠻不講理的印象。
這種政治對話固然沒有養份及成效,單純訴諸情感而不問因由的反對論述長遠地更會帶來惡性循環令雙方對話空間縮小。敵我相互標籤取代理性討論,民眾間製造簡單的二元對立:自詡自己追求繁榮安定,把對方行動標籤作「尋釁滋事」的暴力行為。這種手段不但無助雙方溝通,更會加深雙方矛盾助長隔空對罵。這種利用群眾恐懼作賣點的社會運動無疑會出現短暫人數上的成功,但沒有足夠論述或理論支援下,訴諸恐懼的動員只會淪為反佔中支持者的情感宣洩,無助達成共識之餘,亦把群眾放在對立面之上。

鍾政碩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