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居安思危」,在今年的預算案中提出警告,宣稱香港最快會在七年後出現「結構性財赤」,因此應該盡早開源節流。
當時一般人以為曾俊華如此高瞻遠矚,其實真正的目的是提醒港人及喝停梁振英的「成熟一項做一項」,因為他在競選時許下的承諾若要逐一履行,將會為香港帶來難以估計的長期財政負擔。
兩年已過,單是長者生活津貼及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項目,不但已變成尾大不掉的經常性支出,且有不斷上升之勢,無論津貼金額及申請人數,年年都會創出新高,如果政府不順從民意,更會引起政治風波,令有關官員不會好過。
誰也想不到,曾俊華的「七年之癢」,在幾個月後立即「止痕」,特區政府挑選了八月一日星期五向傳媒放風,聲稱已發出通告,要求自2016/17起連續兩個財政年度,所有政策局及部門首長均需每年節省1%開支作為「儲蓄」,日後部門若有機會開發新服務,省下的公帑會優先「發還」有關部門。
如果曾俊華知道七月底政府便會有此節流決定,一定不會把「最快」出現結構性財赤的日期推延至七年後之久,況且現在政府庫房仍算充裕,收支平衡亦全無問題,政府為何突然削減開支,財爺及其團隊必須進一步交代,屆時「七年」還是多少年才會出現結構性財赤的問題又會被人質疑。
對於公務員來說,這項新措施不單來得意外,更會對他們的工作及運作帶來極重大的影響,所以即使政府在上星期五放風,星期六、日傳媒報道不多,但亦已引起內部極大震撼。
放風人士向傳媒強調新措施並非是為削減給各部門的撥款,而是要求他們重新檢視工作的優先次序,以減少開支的增長速度及符合社會需要。
外人不太知道,如果部門每年的開支沒有增加,首當其衝受最大影響的是公務員自己,因為尚未升至薪酬級別頂點的員工,每年均會按「增薪點」自動加薪,這筆額外支出可大可小,若非由庫房發給,便要由部門自動削減其他支出來填補,若再加上政府如今要求的1%,部門要節省的支出一定會是1%的幾倍。
部門要削減現有服務或不建議新服務,當然絕無困難,除非已作過公開承諾,不能輕易撤回而成本更因通脹而大增。但若要藉凍結現有員工名額及升遷機會來節省支出,則部門的士氣必大受影響。
曾俊華提出財赤警告,因為人口老化,未來政府收入增長一定追不上開支的增加,這是大勢所趨,政府的長遠解決辦法一定是開源節流並重,但如今特區政府未開源先節流,公務員現已面對人手不足的困難,若開源從此免提或無望,節省開支變成長期政策,公務員由加薪到升遷均必亦行人止步,否則公眾的反應將難以估計。
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影響,公務員的「拆招」方法是盡量把工作外判及聘用散工,藉此減低固定支出,確保原有的固定職工不受影響。結果又再一次出現大量臨時工及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不過這些問題不一定會是執行部門及中層管理的問題,只要變成政治問題,便會由政策局及部門首長負責。
曾俊華不肯承認新措施會改變過去「由下而上」的資源建議及分配辦法,但放風人士其實早已承認改為「由上而下」的精神,因為所有部門均需靜候梁振英明年初發表〈施政報告〉後,確認未來的新政策與自己是否有關及會否獲邀「入標」,才可提交新服務計劃建議書爭取資源,這種「競投」方法在私人機構十分常見(尤其是擁有多個子公司的大集團),但在特區政府還是首次。
梁振英為何突然推出這個新措施,甚至不惜「叫停」他過去的競選承諾及「驚嚇」為數不少的公務員?答案顯然易見:一是為了2017年的連任鋪路,但更大的可能是北京叫停。
換一個角度去看,由於取消了財爺一直沿用的資源分配工作(Resource Allocation Exercise),令特首「由上而下」的指令可以更有效推行,不致出現過去「特首鴻圖大計」「撥款阻頭阻勢」的膠着狀態,這次特首一招「打蛇隨棍上」,借財爺的財赤預警,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推出節流新措施,市民當然不知背後目的,但對節省開支為財赤的大前提多表支持,可憐財爺的操控大權則會從此旁落,只能在「審批」部門回應特首施政報告的建議書中與特首及政務司司長平起平坐,政府最高層的權力均衡,在市民不知不覺中已起了徹底改變!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