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老爸說,祖母年輕時是開染廠,做印尼傳統的Batik。我的外祖母,開麵包店。祖父和外祖父做甚麼生意,我聽過許多版本,總之甚麼都做。
當年仍然是荷蘭殖民地的印尼,華僑沒有機會當官做統治者,流落當地的都是從事貿易買賣。曾幾何時,印尼華僑就反抗過殖民統治和經濟壟斷。後來,荷蘭殖民者的取態是讓本土印尼人有優先權去得到土地耕作,百多年來,華人想生活過得好,就只有做買賣,但華人亦一直受不平等對待,被視為敵人。
這段歷史未必人人有興趣,但是我也要重提一次,皆因昨天那篇講到我仍在印尼經商的大伯父因為不相信印尼的政局,將資金移到香港,想不到竟然有讀者說:「把賺到的財富通通(統統)掉(調)走,沒有根,沒有回饋,很難怪當地人排斥華僑呀利先生。」
印尼華人不想落地生根嗎?當年我爸媽的兄弟姊妹,有些留了下來,而我這一代的表親,大多數已經不懂中文,也自視為印尼人。現在印尼的種族氣氛沒有以前般緊張,但個多世紀以來的矛盾衝突,誰知道在甚麼時候又會發作?
當年排華有多瘋狂,今時今日的香港人又有幾多人知道?話說回頭,當年那Batik廠和麵包店,早就被代表無產階級的政府充公。我的父母就是這樣被迫送回大陸,誰知道又遇上另一場狂熱運動。兜兜轉轉幾十年,才找到個叫香港的地方落戶。又過了幾十年,見到今天的香港,我彷彿又見到另一種狂熱在醞釀。
排華的前因後果,講過便算。我只希望有更多人明白,過去兩個世紀,有許多無辜的人被政治迫害,說到底,是群眾的出於無知,以及眼紅別人成功的妒忌心。祖上幾代的冒險和創業精神,我引以為榮。我不是甚麼優生學主義者,不相信後天行為全是由先天因素決定。反而個人在再惡劣的社會環境,憑努力來為自己建立更好的生活,讓後代不用受苦。可是,請恕我們這班人受夠了;說我們是資本家又好,是壟斷了經濟的華人又好,總之,是歷史教我們要學會分散風險。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