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智慧:認識伊波拉病毒

保健智慧:認識伊波拉病毒

自今年3月起,非洲西部國家包括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持續通報埃博拉(伊波拉)病毒的新增和死亡個案。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一直密切監察疫情的最新發展,並呼籲市民提高警覺,外遊時要保持良好個人、食物及環境衞生。此病症於1976年在蘇丹和剛果民主共和國首次出現,由於疫情發生在埃博拉(伊波拉)河附近的一處村莊,故由此得名。
此病症是一種嚴重的急性傳染病,病徵包括突發性發燒、極度虛弱、肌肉疼痛、頭痛和咽喉痛,隨後會出現嘔吐、腹瀉、皮疹、腎臟和肝臟功能受損,甚至出現內出血和外出血,死亡率可高達90%,潛伏期為2至21日。
病毒可經野生動物感染人類,隨後通過人際間傳播,傳播途徑包括通過破損皮膚或粘膜直接接觸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體液,以及間接接觸到被這類體液污染的環境。只要人類的血液和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即有機會傳播疾病。暫時沒有任何有效治療的方法或預防疫苗,患者必須在隔離設施內接受治療以防止疾病傳播。
要預防感染,市民應注重個人和環境衞生,使用肥皂勤洗手,食物須徹底煮熟才可進食,盡量避免到受影響地區旅遊。另外,外遊時應避免接觸動物及密切接觸發高燒人士或病人,並避免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可能接觸過患者血液或體液的物品。旅客從受影響地區返港後應留意自己的健康情況,如有不適,例如發燒、嘔吐、腹瀉、出現皮疹或出血,應馬上求醫,並向醫生報告最近的旅遊紀錄。
撰文:衞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組
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