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2050年全球糧食減產10%

中大:2050年全球糧食減產10%

【本報訊】氣候急劇變化,全球暖化問題正影響未來糧食供應。中大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加上空氣污染惡化,尤其臭氧問題趨嚴重,預測2050年全球糧食產量至少較現時跌一成。若各國不管制空氣污染更令糧食進一步下跌,營養不足率會惡化49%,研究結果近日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發表。
中大地球系統科學課程助理教授戴沛權近年以電腦模擬運算,預測未來幾十年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對糧食產量影響。據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預測,全球糧食需求從現時至2050年會增加至少五成,但極端高溫和地面臭氧等空氣污染物會嚴重破壞農作物。

受空氣污染影響

為研究氣候變化及糧食危機的應對方法,戴教授以電腦模擬運算方式,預測未來氣候和空氣質素,推算出2050年面對各種氣候問題下的農作物產量。他估計,2050年全球農作物生長季節溫度平均上升攝氏1至2度,而中國、印度、歐美等農業發達地區,氣溫更可能上升2至3度。他根據過往研究數據,預測2050年時氣溫上升令全球糧食產量減產一成,全球營養不足率則上升逾三成。
他補充,農作物對臭氧及溫度等的氣候變化較敏感,故是次研究集中在該些氣候因素帶來的影響。他在研究中又嘗試模擬各國政府有沒有加強空氣污染管制措施,在有管制空氣污染的情況下,2050年的總糧食產量較現時減產9%,若沒有空氣污染管制,則會減產15%。戴說,可從模擬結果中得知管制空氣污染能部份抵銷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此外,研究又找出各國地區農作物對氣候變化的不同影響,例如小麥的影響較穩定,主要對空氣污染較敏感,暖化問題對其影響不大,但玉米則相反,全球暖化會對其產生較大負面影響。戴沛權希望透過今次研究,促使各國制訂更完善空氣污染管制措施,並有較佳農業規劃政策,例如因應地區挑選農作物等,協力解決糧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