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禮儀中,射箭地位很高,屬於六藝之一。君王祭祀時,也要親自射獵,稱之為射禮,正如《白虎通.鄉射》中所言:「天子所以親射何?助陽氣達萬物也。」但是,當君王氣勢衰落之時,射禮就會發生變異,出現所謂「射妖」現象。正如《漢書.五行志》稱:「禮,春而大射,以順陽氣。上微弱則下奮動,故有射妖。」其中將射妖歸於金木水火土一同發生變異時,才會發生的情況,與君王行為失範和皇權衰弱相關。
那麼何謂射妖呢?從古史中看,其解說有些混亂。比如《漢書》中記載,儒生稱能夠含沙射影的「蜮」,即類似於射妖。《春秋》嚴公十八年記載:「秋,有蜮。」漢劉向解釋說,蜮生長在南越,越地多婦女,並且男女同浴,男女同在一條河裏,其中以淫亂婦女為主,由此產生亂氣,聖人稱之為蜮。蜮可使人迷亂,它居於水旁,能含沙射影,射到要害處,使人致死。南方稱作短弧,是死亡象徵。《春秋》中稱「有蜮」,是暗示此時嚴公將要娶齊國淫女,因此有蜮到來。相當於上天警戒他說,不要娶齊女,否則將會發生淫惑篡弒的災禍。但是嚴公不醒悟,堅持娶齊女;此女後來與管、蔡二位淫亂,二位因此而死,還有兩個兒子被弒,夫人也被誅殺。京房《易傳》上說:「忠臣進善言君王不聽,其國就生蜮災。」
另外,《漢書》中還有一段射妖例子,確實與射箭有關。魯哀公時,有一隻鷹落在陳國宮廷樹上死去,身上還帶着一支箭,箭身由楛木製成,箭頭由石頭做成,箭長一尺八寸。陳閔公不知緣由,派使者去問孔子。孔子說:「這隻鷹是從很遠處飛來,他身上帶着箭,稱為肅慎箭。當年周武王戰勝商朝時,打通遠方夷蠻之地,使百蠻之人拿着土產來進貢,當時肅慎人進貢,就是這種楛箭。後來周武王想表彰舜之道德,就將此種箭送給自己長女大姬做陪嫁,將其嫁給舜後人胡公,還為胡公封地為陳國。當時武王分贈禮品時,同姓諸侯送珠寶,以示親密;異性諸侯送來自遠方之貢品,讓他們永遠臣服周朝。所以武王將肅慎箭分給陳國。」聽到孔子解說,陳閔公派人到府庫中查找,果然有這種箭。
針對這段故事,漢代劉向認為,鷹之本性凶殘貪婪,近似黑色不祥之物;它被楛箭射穿,近似射妖;死在朝廷上,預示國之將亡。那時陳閔公年老昏亂,不向周朝進貢,還從事貪暴之事,預示着將被遠方敵人滅掉。後來陳國被楚國所滅。
更離奇之射妖,見於三國時期。蜀國車騎將軍鄧芝征戰涪陵,見到山上有一隻黑色猿猴,鄧芝舉起弓箭,出手射中猿猴。只見那隻猿猴自己將箭拔出來,又捲起一種樹木葉子,塞到創傷處。鄧芝見到這一狀況,不由得嘆道:「嘻!吾違物之性,其將死矣!」不久他即死去。還有一種說法是,一隻母猿抱着一隻小猿猴,鄧芝一箭射中母猴,但母猴懷中小猴幫助母親拔出箭,取來樹木葉子,塞到創口中。鄧芝大為嘆息,將弓箭投入水中,自知當死。
總之在古人觀念中,射禮具有神性,不可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