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烏龜、蜥蜴及青蛙等動物均有機會帶沙門氏菌(圖),美國曾爆發與餵飼烏龜有關的沙門氏菌感染個案,病例超過535宗,當中有1名不足1個月大的女嬰死亡。本港專家指出,常見巴西龜所帶的沙門氏菌,其菌量及細菌毒性較高,市民接觸龜隻後需徹底洗手。
不宜放廚房飼養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建議,為提防沙門氏菌感染,兒童應避免接觸龜隻等爬蟲類動物;成人接觸後,要徹底用肥皂洗手。另外,龜隻不宜放在廚房,或會接觸到食物的地方。5歲或以下或免疫系統較差的兒童,龜隻或爬蟲類動物並非最適合的飼養寵物。
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表示,沙門氏菌有超過1,000個品種,本港的感染個案多見於與接觸家禽或受污染的雞蛋有關,主要涉及3至4個品種。在巴西龜腸道及糞便找到的沙門氏菌,毒性及數量較一般沙門氏菌高,「小朋友玩龜之後,唔洗手去食嘢,或洗缸後無徹底洗手,會有機會中招」。美國曾接獲的相關嚴重個案,都有細菌入血、入關節等情況,不容忽視。
兒科專科醫生劉成志指出,過往也曾有兒童懷疑養龜後不久,即感染沙門氏菌,因發高燒需入院治療個案,一般相信兒童或照顧者摸龜後無洗手為中招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