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學者倡名單制 綑綁泛民 建制 同出閘鼓勵雙方協商 否則一併遭否決

13學者倡名單制 綑綁泛民 建制 同出閘
鼓勵雙方協商 否則一併遭否決

【本報訊】提出「提委會民主漸進方案」的13學者在人大8月底就政改作決定前,提出修訂方案,建議加入「名單制」,將獲「入閘」資格的所有候選人,無論泛民與建制都綑綁在一張參選名單,名單必須獲提委過半支持方可「出閘」。曾提出類近建議、倡一籃子表決參選人的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指,若以狹義理解《基本法》45條的「民主程序」,13學者的建議較其建議有進步;但重申應廣義理解法律,即獲八分一、十分一提名即可「出閘」。
記者:陳雪玲 姚國雄

13學者推「名單制」改良方案,藉此鼓勵泛民與建制陣營尋找中間路線。黎樹雄攝

13學者昨召開記者會提出修訂建議,包括將提委會人數由1,200人增至2,400人,一半由原來的四大界別產生,另一半先經四大界別選民推薦、再爭取1,200名合資格選民投票支持方成為提委。若多於1,200人取得1,200票,則抽籤決定。
提名程序則增設「名單制」,方案倡議人之一的中大經濟系教授宋恩榮指此舉符合《基本法》要求經「民主程序」提名。他們建議「入閘」門檻為提委的一成,之後要獲兩成提委支持可列入名單,最後產生一張2至4人名單,該名單要獲提委過半數支持,參選人才可全數「出閘」成為候選人。名單若被否決,則要重新提名、投票的程序。
換言之,若建制派在提委中佔多數,欲否決泛民參選人,將會同時將建制參選人一併否決,意在令泛民與建制陣營透過協商定出披甲人選。

李柱銘:較我提出的進步

宋昨指,重新提名時會將「出閘」門檻提高至三分二、甚至五分四,又或者限制被否決者不可再參選,「可以提高協商嘅好處」,照顧不同政治光譜的人,鼓勵透過協商尋求中間路線,強調不只一方要承受否決名單的代價,故此並非篩選,認為建議合情、合法、合理。
早前針對有指公提不符《基本法》而提出類似「名單制」建議,倡提委會一籃子表決參選人的李柱銘稱:「(此建議)較我上次提出嘅方法有進步,令到少數派把關嘅機會大番啲……我覺得幾好吖。但我嗰時提出嚟係驚住有人將《基本法》提名委員會提名(程序),攞個好狹窄嘅解釋,如果用一個廣闊嘅解釋,其實十分一、或者八分一提名就可以得(出閘)。」他強調應廣義理解此條文,「名單制」只是一旦用窄義解釋仍可用「法律方法解決法律難題」,補充:「如泛民所有方案都加番呢條尾巴,又掂番晒……要綁就一籃子綁,唔係篩一個又篩一個,篩剩佢心水嗰兩、三個係唔啱。」
佔中發起人陳健民認為方案或引起憲制危機:「無論北京定泛民,如果大家都沒法妥協到整個名單,可能會一路拖落去,(政府)冇辦法換屆。」新民黨葉劉淑儀則認為方案門檻太低,北京未必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