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麗的港姐」朱玲玲前日跟丈夫羅康瑞現身中環,到反佔中街站簽名。據報道,羅康瑞當時請妻子向在場記者說一下對反佔中的意見,朱玲玲卻一味推辭,頻對丈夫說「你講啦!」
朱玲玲向來低調,很少就政治或社會事務表態。有網民在這則新聞下留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中港商人,睇北風面口。」我不知道朱玲玲心裏的想法,卻剛好看到今日《蘋果》副刊,一整版報道她為了宣傳丈夫瑞安集團在佛山的地產項目,又拍照又接受訪問,落力得很。
朱玲玲沒說她對香港民主和佔中運動的看法。我卻記得,她是在一個跟香港一樣、人民爭取民主爭取了很多年的地方出生。她的父母是緬甸華僑,她九歲時由緬甸移居香港。朱玲玲移居香港的時間,正好是緬甸軍政府掌權下,發生排華事件前後的那段日子。
朱玲玲離開緬甸後過了很多很多年,緬甸爆發抗議獨裁統治的民主運動。軍政府在1988年的8月8日之後,開槍鎮壓和平的示威者,數以千計的學生、僧侶和平民被殺。緬甸的8888,就像中國的8964。
軍政府持續高壓統治,緬甸人民活在看不到自由前景的黑暗之中。昂山素姬那時卻發表了著名的〈免於恐懼的自由〉演說,描述恐懼會逐漸麻木和侵蝕人心,令人民不知不覺間接受苛政,對暴行與不義袖手旁觀,行屍走肉,社會淪喪。只有當人民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民主體制才得以實現。「無畏無懼也許是天賦,但更可貴的是,努力不懈、拒絕讓恐懼左右個人判斷和行動而養成的勇氣。這樣的勇氣,讓人在威權壓力下不卑不亢。」
廿多年來,緬甸人民從無放棄爭取免於恐懼的自由。兩年前,緬甸終舉行歷史性的國會補選,曾經長期被軟禁的昂山素姬首次參選,帶領反對派大勝。
我記得當時到當地採訪,訪問剛出獄的學運領袖,他說:「選舉不是一切,也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那只是一步。」「以前是黑暗時代,現在終於看到天空初現黎明的晨曦。」
密艾無悔多年來進出監獄,我問他為甚麼,他沉默了一秒,然後說:「因為我愛我的國家,愛我的同胞。我希望緬甸的人民,可以在像香港那樣的地方生活,那就是原因。」密艾眼中,香港是個自由富足的地方。
當緬甸人民的樂觀和堅持換來步向自由的晨曦,我城卻逐漸被恐懼籠罩。我們是否真的願意看着香港的自由步入黃昏,走向黑暗?
陳沛敏
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