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隊醫隨想:青少年運動公平競技

運動隊醫隨想:青少年運動公平競技

執筆時剛從上海回港,此行是為港隊於上海參加全國中學生運動會(簡稱全中運)作醫療支援。全中運每三年集合全國中學生運動精英進行運動比賽,今次比賽對於參賽者的年齡及身份確認很嚴格,不少國內運動員在比賽報到時要核對有近照的證件和指模。這措施除了確保公平競技外,在對抗性運動如足球或籃球,更可減少因體質懸殊引致的運動創傷。
超齡運動員參加青少年比賽不罕見,特別在東南亞及中南美洲的足球比賽中。亞洲足協數年前為了杜絕超齡球員問題,在所有16歲以下的國際足協比賽中,抽樣為球員進行手腕的核磁共振檢查(MRI),以確定手腕橈骨末端骨生長板是否完全融合。
此措施是基於國際足協在08年的大型研究,發現16歲或以下青少年,橈骨末端的骨生長板都是不會完全融合,亦即是說在這個年齡組別當中,若MRI發現他們橈骨的骨生長板已完全融合,這位球員很大機會已是17歲或以上,即違反了規例。
雖然這規例確有灰色地帶和醫學上爭議,但數字上顯示自這條規例實施後,違規數字大減。其實青少年運動目的除了鍛煉身體和技術外,更重要是教育青年人團隊合作、公平競技、勝不驕敗不餒的正確態度。利用超齡運動員違反條例以求得到勝利,根本是本末倒置。
至於本屆全中運的成績,港隊除得一金三銀四銅佳績外,各年輕健將在賽場上全力以赴比賽,在賽場外為隊友和其他省隊的運動員落力打氣,他們互相扶持的團結精神贏盡各省市讚譽,並且得到大會頒發「體育道德風尚獎」。這種體育精神絕對值得全國學生學習,身為港隊隊醫的我亦與有榮焉。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醫生
隔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