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個月,亞洲央行的政策走向似乎日益分歧,其中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央行的政策態度較為強硬,兩者皆已調高政策利率與存款準備金率,開啟政策緊縮周期。相反,中國推出重點式信用鬆綁措施,藉此支撐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韓國央行面臨龐大的政治壓力,因此市場開始已反映韓國減息的前景。印度央行一改原先強硬的政策論調,未來不排除鬆綁貨幣政策的可能性。
分歧締投資機遇
各國央行迥異的政策態度,看似為滙率與收益率帶來相對價值的交易機會。然而,投資者或許應該先了解,左右各國央行政策走向的原因為何。
我們認為目前亞洲各國並未出現經濟周期明顯脫鈎的現象,因此各國央行也毋須為此採取進一步貨幣政策,政策走向也不會日益分歧。普遍來說,各國央行毋須立刻緊縮目前寬鬆的貨幣政策,因為內需持續減緩,且各國仍在推動財政整頓措施。
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央行態度雖然轉趨強硬,但目的只是為了引領市場利率走勢,不見得會馬上採取大規模的緊縮措施,其他國家的央行也不會立即仿傚。目前,只有泰國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稱得上具有經濟刺激效果。然而,隨着泰國政經穩定地改善,未來政策環境也將與其他亞洲國家趨於一致。
以投資者的角度而言,貨幣政策出現微幅的分歧走勢,應該有利於政策態度強硬的國家之貨幣表現,例如菲律賓披索與馬來西亞幣。以當地貨幣債券而言,儘管這些國家將表現落後,但爆發大幅拋售的機會不大。
目前,菲律賓的金融市場擁有充沛的流動性,但主管機關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菲律賓將獲得技術面的支持。對馬來西亞而言,馬國央行將漸進採取緊縮政策,但目前市場價格卻已反映急速緊縮的政策環境。展望未來,倘若泰國經濟於下半年開始穩定復蘇,屆時市場將開始揣測泰國貨幣環境將回歸常態,令當地貨幣債券面臨更大的波動性。
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