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肆虐非洲西部三國終於成了世界公共衞生危機,歐美國家開始捐款協助抗疫,世界衞生組織據說也將撥出一億美元對抗伊波拉疫潮。說「終於」是因為伊波拉病毒自七十年代出現後在赤道非洲不同角落其實沒有停止過,時而有零星個案,時而有小規模爆發,只是以歐美為首的國際社會不大重視,跟愛滋病得到的關注不可同日而語。今次在利比利亞、塞拉利昂等國疫情備受重視,除了因為病患數目多及人數急升外,更因為有美國醫生受到感染,發達國家官民擔心他們安全之餘,更擔心那些到海外行醫的醫護人員回國時會把這個可怕病毒帶回本國,引發大規模死亡個案。
伊波拉病毒之所以令人不寒而慄有三個重要原因。第一是死亡率高。七十年代在非洲中部Zaire(扎伊爾或現今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時,死亡率高達九成,即十個染病者有九人死亡;最近在西非出現的伊波拉病症毒性似乎稍輕,但死亡率仍在65%以上。第二是伊波拉到今時今日仍沒有甚麼特效藥或疫苗可以醫治,唯一的希望是所謂「癒後血漿」,即染過伊波拉病毒倖存者的血液。但並非每個人都有效,充滿碰運氣的味道。
第三個可怕之處是病徵非常恐怖。儘管伊波拉不像某些電影所說那樣令病者內臟溶解噴血,但大量出血的情況的確會出現。七十年代第一批到伊波拉疫症源頭地區調查的研究人員Joseph McCarick 在《第四級病毒》(Level 4)這本書有這樣的描述:「五天的潛伏期加上病發兩、三天,伊波拉熱病患者的喉部就會嚴重發腫,連口水都無法吞嚥。他們的喉部看起來就像鮮紅的生漢堡肉,扁桃腺不時流出黃色的膿汁。」想到這些病徵再加上末期的大量出血情況,即使很有經驗的傳染病學者及醫生肯定也不寒而慄。
由於目前病毒仍在擴散,西非三國本身的醫療、科研及流行病學追蹤水平低,能力有限,暫時還未能確切了解今次伊波拉疫潮的源頭在哪裏或從甚麼宿主跳到人類身上。事實上很多奇怪的病毒或新傳染病本來的宿主都不是人類,例如港人熟悉的禽流感H5N1本來只是活在禽鳥身上,忽然在九七年越界,從鳥類跳到人類身上,差點變成另一次流感大疫潮。零三年的SARS及近兩年的中東呼吸系統綜合症病毒是來自果子狸及駱駝,它們忽然就跨過界限,從原來的宿主跳到人類身上,殺人類一個措手不及,一般的抗病毒藥難以治癒,人類本身又沒有抗體,以至死亡率也特別高。
伊波拉病毒原來的宿主也不是人類,極可能是蝙蝠或猩猩,只因為人類不斷為了擴展生活空間而侵入大自然環境,進入了病毒的自然棲息地,病毒才會跨過原來的屏障,選擇人類作為宿主,《第四級病毒》作者有這樣的觀察:「除了少數例外,病毒性出血熱病是赤貧者的專利,連鎖的感染經常起自第一個病例砍伐了原來病毒棲息的森林,或者獵殺了一隻帶(病)原動物,然後就一個傳染一個,爆發成大流行。」
伊波拉疫症在非洲貧窮角落持續出現不是沒有原因的!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