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餸一故事:金錢雞無雞

一餸一故事:金錢雞無雞

眾所周知,金錢雞並無雞之實。這道來自順德的名菜,是由一塊瘦豬肉、一塊雞肝及一塊肥豬肉組成,傳統做法是用長鐵針串起來燒烤,因為塊塊狀如金錢,故稱為「金錢雞」。在戰後貧困的年代,雞及燒味屬昂貴食材,燒味店便將下欄物資收集下來,成為窮人恩物,據說將此菜名為「雞」,是當時人們「自己𠱁自己」。另一說法是,有老燒臘師傅指其原版本是有雞肉在內,其後因成本問題才漸改用豬肉代替。
時代轉變,燒味不再是奢侈品,加上現代人注重健康,不愛肥肉,令這道懷舊粵菜幾近失傳。食家唯靈在專欄曾說:「這等『新潮金錢雞』雖然打着懷舊的旗號,但實質上與本來面目已有很大距離,如此這般炮製出來的『金錢雞』,風味自與傳統古法出品迥殊,謂之為名不符實也並不為過。」他認為新式做法大多不見了那塊肥肉,而代之千奇百怪的東西,如雞髀菇、馬蹄、甘筍等,加上改用焗爐焗製,成品形神俱欠。事實上,金錢雞的靈魂卻是一塊肥肉。別看輕它平平無奇,原來製作特別繁複,要先以砂糖及玫瑰露將之醃製數天至一星期,透過化學作用轉變為半透明的「冰肉」,口感爽實,充滿油香。

技巧比燒乳豬複雜

現在只在很少老酒樓找到這道菜,其中位於新蒲崗的得龍便可吃到。店沿用傳統製法,將瘦肉(肉眼)、雞肝及冰肉切成金錢狀後,以長鐵針梅花間竹串成,每三塊之間便附以一塊薑片隔開,塗上蜜糖入爐燒至全熟,此時豬油香與蜜糖融為一體,是一份甘腴香潤的味覺回憶。老闆曾國生說:「金錢雞選料講究、製作耗時,加上技巧比燒乳豬等更複雜,所以很少人願意花工夫做,已漸漸被淘汰。」食金錢雞,原以為與最能解膩的普洱茶是絕配,他卻建議配上入口乾身的紅酒,除了令紅酒入口更順滑,更可解油膩感。

古法金錢雞以肥豬肉、瘦肉和雞肝疊起來燒製,上碟時油潤豐腴。
每件$30(需預訂)

解構金錢雞

薑片
燒時除了可隔開原件的金錢雞外,薑汁亦可解膩。

瘦肉
使用肉眼部份,沒半點多餘肥膏。

雞肝
只選用最嫩滑的部份,面積只佔其一半,顏色帶黃,入口幼細。

肥豬肉
選用五花腩最頂層的部位,用糖醃了一星期至半透明的「冰肉」,入口即化。

得龍大飯店

新蒲崗康強街25至29號

記者:何嘉茵 攝影:劉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