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護理情:再戰下半場

醫管局護理情:再戰下半場

「嗨,阿Sir,咁啱呀!」他高興地說。
在普通科病房門外的走廊遇見他,他穿起恤衫、領帶、西褲,左手拿着一本《李小龍哲理解碼》,右手扶着一位婆婆練習步行,專業人士的模樣,我幾乎認不到他。
他主動介紹:「我媽媽,年紀大了易跌倒,護士說要多練習步行。」
我記起他了,便說:「伯母你好,阿仔孝順,有病痛都會好啦。」
伯母笑得樂了!
上一次見他,是在精神科病房內。他濫藥、酗酒,涉及傷人案,當時人很躁火,甚麼事都看不順眼,整天在埋怨生活的失意、朋友的出賣、工作的辛酸、愛情的煎熬、經濟的困窘,終日罵這個怨那個,即使母親來探望他,也是被他埋怨被他罵。
後來他慢慢穩定下來,不再吶喊怨咒,但仍是喃喃抱怨。雖然他說的事情不是無道理,可是這個急迫的都市,誰不是滿身傷痕和壓力?要傾訴要釋放要減壓,大家都需要,只是一味地抱怨下去,也未能解決問題。
「如果生活不如意,抱怨過後,休息之後,就要重新計劃下半場,認清目標,一步步去實踐,否則怨多幾年也無補於事。」我當日說。
回到今日,他原來記得當日這話。
「當日我覺得你只是想打發我走,有些激氣,後來想一想,再繼續抱怨,索多十年K、飲多十年酒,也不見得有改變,人始終要自己計劃下半場,於是扚起心肝做人。」他說,現在當地產經紀,有風光過也有低潮過,面對客人,更加明白做人要圓滑,上善若水的道理。
傷口破了,護士清洗,但癒合還是靠自己;人生亂了,醫護治療,但重整仍需靠自己。
我沒有功勞。醫治他的,是他自己。改變他的,也是他自己。反而他提醒了我,面對我自己的事,也不必再抱怨甚麼了。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科資深護師潘裕輝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