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作業:新聞網站的技術與流量 - 宋漢生

創業作業:
新聞網站的技術與流量 - 宋漢生

我在主場新聞參與的決定,其中一個範圍,是技術方面。現分享一下,當中學到的教訓。新聞網站,對外的一面,技術上,算是容易,絕對不是起火箭。可以說,拿全世界的新聞網站出來比比,單看門面,好難分出高低,全世界最多人看的幾個,和最少人看的幾個,一字排開,不容易分得出。

市場越大 技術越主導流量

最多人和最少人的,流量可以差千倍萬倍,分別在哪裏?主要是對內應用的工具,點樣用技術,幫助編輯做決定,決定報道數量,決定題目,決定標題,決定內容要點,決定哪篇重點宣傳,等等等等。因為工具對內,不容易從外面看得出,但工具和流量的關係,是內容網站業內公認的事實。
全世界的傳統報紙,好多都有網站,但流量上難敵新媒體,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技術應用的分別。新媒體比起傳統報紙,更能吸引技術人,就是因為技術部門在新媒體的貢獻,可以比傳統報紙大得多。當傳統報紙網站停留在出到文就當贏的時候,新媒體已經大量投資於用技術不斷改善運作,來提升流量。
道理上,新媒體沒有傳統運作的包袱,可以一開始,就於內部營運中重用技術去谷流量。重用技術,就容易吸引有能力的技術人員。當投資一段時間,開始在流量上見到效果,更多的流量,帶來更多的收入,去進一步擴大技術上的投資,一路循環。這是美國新興新聞網站HuffPo、Buzzfeed、Business Insider的經驗。
實踐時,發現兩個問題。一,不是每一間新媒體,都一定以流量作為最高準則,可能有其他的目標,同樣甚至更加重要。當然,目標不一定只可以得一個,理論上,如果流量是七成重要,可以用七成的力量追求流量。但實際上,公司文化,往往是二元,當公司不是全力用盡技術來營運,當初加入的技術人就流失。
第二個問題,是市場的大小。我估市場越大,技術對流量的影響越大。香港始終是城市,讀者市場,難與國家相比。所以,有可能在美國懂得搞技術的媒體,比起不懂的,流量高好多,但在香港分別卻未必那麼明顯。主場的流量,就算無強力技術支持,編輯團隊都做出以本地市場規模來說不錯的成績,廣告收入的問題,是如何將流量變成收入,多過如何提升流量。去到一個位,我的意見,是請多個廣告sales,比起繼續嘗試請技術人,更博得過。
當然,非流量有關的廣告問題,以及非收入有關的結束原因,另作別論。主場結束短短一星期,已經聽說有好幾個新的新聞網站催生出來,做網站,無論以甚麼形式運作,流量總是一個課題,希望分享自己的經驗,對後來的人有點幫助。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