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創辦人:公民結構分散風險

《獨媒》創辦人:公民結構分散風險

網媒「前輩」《香港獨立媒體》今年已成立10年,但瀏覽量卻只及《主場新聞》十分一,惟得到約百名善長的定期捐款,得以長做長有。創辦人之一的葉蔭聰說,《主場》驟然熄燈已經說明在港經營商業模式網站的難處,有限的廣告市場,加上政治壟斷,足以令網媒一夜消失。《獨媒》的公民媒體經營模式反而成為「死剩種」,葉蔭聰認為,新媒體或需考慮非商業模式運作。

依賴單一核心易結束

《獨媒》由葉蔭聰、林藹雲等人在2004年7.1遊行後籌辦,當時的社會氛圍與今天相似,電台名嘴相繼被封咪,當年的蔡東豪被商台辭退,今天的他則突然結束《主場》營運。葉蔭聰說,媒體在不同的年代出現各有不同原因,十年前因媒體危機,社會擔心新聞自由及媒體自主受威脅,便想到「自己守住言論空間」成立公民媒體。不過同期的香港人民廣播電台等網媒,相繼「玩幾年就冇咗」,一直限米煮限飯的《獨媒》反而變成「死剩種」。
「香港主流媒體由親政府、親北京人士把持,亦都有自我審查問題,令新媒體不斷誕生。」葉蔭聰指,過去十年不斷有人投身網媒做新嘗試,但似有「做唔長」趨勢。《主場》結束也說明以商業模式運作的網媒所面對的困難,香港廣告市場細,主流大型媒體已佔去大部份市場份額,而市場壟斷亦非單純商業壟斷,背後還有政治壟斷,「當媒體被定型為泛民或反對派陣營,中資機構就用佢『市場力量』唔落廣告,想討好北京或者本地政府嘅商人,都會抽廣告」。
廣告來源少,媒體營運自然有困難,也是蔡東豪最後聲明說的「誤判」。葉蔭聰眼中的蔡東豪並非天真的人,應深知做港版《The Huffington Post》有何難處,「咁都要一夜全部消失,真係唔識點講」。葉指,商營網媒由少數人牽頭,依賴一個人做核心,可因一個人的決定而結束,令媒體變得脆弱,「出乜嘢問題,難抵政治壓力,隨時會冇咗」。

「冇總編、更冇CEO」

今年《獨媒》成立第十年,目前網站每日平均瀏覽人次約2萬,已較十年前增長十倍,數年前開始建立特約記者團隊,註冊記者則有約100人,全為義工。《獨媒》的特點是有公民組織基本結構,設「獨媒」的註冊社團,每年由會員大會選出執委,網站運作則有地位平等的編輯群及特約記者群,「冇總編、更加唔會有CEO」,即使個別成員受壓力,也不致令《獨媒》消失。
公民媒體要「睇餸食飯」,現只聘三名全職員工,每月營運開支少於10萬元,靠大約100名市民定期捐款50元至1,000元不等去維持營運。葉蔭聰說,財政雖不成問題,但外力始終躲不過,《獨媒》網站每隔個多月都會遭受黑客DDoS攻擊,辦公室試過遭刑毀,職員又試過被電話滋擾,不過仍「頂得住」,「辦媒體都預咗受打壓,𠵱家都仲算係小兒科」。
葉續說,即使互聯網非一片淨土,他對網媒未感悲觀,「網媒始終門檻低,可讓個人有平台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