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香港的《主場新聞》淪陷,新聞自由度排名遠遠落後於香港的馬來西亞,當中以敢言見稱的網絡媒體《當今大馬》卻如日方中,讀者人數冠絕大馬新聞網站。有怎樣的讀者就有怎樣的媒體,有份親手搭建《主場》的蔡芷筠說,馬來西亞人都捨得花錢訂閱不受政府操控的傳媒,而香港人「仲係睇緊無綫」。
《主場》失陷那天,報社藝術總監蔡芷筠(Ger)身在夏令營,閒適的環境讓她可以平靜面對突如其來的死訊,「自己湊大嘅仔,突然死咗,個心都痛咗一下。但係心情都算平靜,因為唔係冇諗過呢一日」。曾經發起保皇后、反高鐵的她說,自己推動過多次以失敗告終的社運,對突然死亡,有了經驗。
雖然是這樣,年輕同事至今仍然未能接受殘酷的事實,「佢哋到𠵱家都冇心機搵工」。Ger已有去路,將任職教師。但她的同事則尚要一些時間適應,因他們很難再找到完全編輯自主的媒體,重新投入工作。
對建立新主場不樂觀
「啲人懷疑蔡東豪嘅背景,影響《主場》編採方向,我可以話100%冇。我哋最大權力嘅人係總編,蔡東豪曾經要求我哋寫多啲八卦嘢,乜藝人車震嗰啲,我哋話冇相喎!唔識寫喎!」Ger盛讚蔡東豪絕對尊重編輯自主,以致《主場》不受羈絆,「諗深一層,會唔會係我哋累咗佢?」
公司突然倒閉,員工與外人同步得知消息,卻無怨言,反而紛紛替老闆說好話,這都算經典。Ger說:「同事都體諒蔡東豪,出面唔會明白,我哋好似個家庭咁,《主場》結業,唔覺得佢欠咗我哋,而係大家一齊面對。」
《主場》員工也有探討過建立新主場的可能,但Ger並不樂觀。如果《主場》已成歷史文物,Ger最自豪的是她們整合資訊的工夫:「例如新界東北爭議,我哋利用設計技巧,將複雜嘅數據簡化,變成讀者消化到嘅懶人包。逼到政府要回應,整咗個『常人包』。」
主流媒體不屑的新聞抄襲工作,落到《主場》,即昇華到綠草如茵。「𠵱家Google同facebook(fb)大行其道,新聞機構要處理咁龐大嘅資訊,要諗吓點樣令讀者唔睇fb而睇你。」Ger相信《主場》的成功在於能準確分析資訊,再配合輔助圖像幫讀者理解複雜議題,主流媒體必須從中反思,方能挽回流失了的讀者。
分散收入來源助立足
不過,現今主流媒體面對的更大問題,是瀰漫全城的白色恐怖。Ger指出,要是能夠把收入來源分散,網媒還是有力立足的。她舉例指,在馬來西亞,主流媒體長期受政府操控,早已失信於民。以敢言見稱的網媒《當今大馬》變得鶴立雞群,由當初的五人報社發展至今天的數百人報業集團,全賴讀者長期支持,肯花錢訂閱,免於單靠廣告收入的壓力。
問題是,香港願意付錢訂閱新聞網站的讀者不多。「大馬經過08年嘅政治海嘯,從極權中搵到出路。香港人呢?仲係睇緊無綫。如果香港人唔醒覺,我睇唔到媒體生態有乜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