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穢物封池次數倍增

發現穢物封池次數倍增

【本報訊】有團體翻查康文署轄下公眾泳池的臨時封池紀錄,發現7月份因為糞便或嘔吐物而封池清洗的次數,比去年同期急升一倍,屬七年以來封池最多月份,懷疑數字飆升與《南方都市報》鼓勵「跨境游」有關,建議政府進行統計跟進。
昨日為全民運動日,全港公眾泳池免費開放予公眾暢泳,惟入場人數稀疏未見踴躍。
有不少北區泳客抱怨近月內地客增加,令池內衞生環境欠佳。家住上水的藍小朋友稱現時泳池內十居六七為內地人,「浸喺池度傾偈唔游水,有時仲會吐口水,好污糟」。經常游泳的劉先生指,曾見過有內地人往池邊的溝渠吐痰,其7歲大的兒子亦目睹內地客的怪異行徑,「有人唔着泳衣就跳落水!」

疑因《南都》鼓勵跨境游

北區水貨客關注組據康文署網頁新聞公告作統計,截至上月,過去7年全港因發現糞便或嘔吐物而封池共125次,其中北區上水及粉嶺泳池共44次,佔35.2%,為各區之冠。
此外,今年1月至7月的全港封池次數達14次,比去年全年總封池數僅少1次,平均每月封池2次。
關注組發言人梁金成表示,自《南方都市報》上月中刊登一篇題為〈跨境去游泳,便宜就是心動理由〉文章後,7月下旬全港封池次數由無紀錄急增至8宗,單在北區就有3宗,越近口岸的泳池次數越多,有理由懷疑與內地自由行旅客「跨境游」有關,「香港人喺呢方面教育一定好過大陸人」。
梁金成又表示,泳池的設施雖然開放予所有人使用,「但香港市民有優先享用權利」,建議政府統計實際旅客的使用數字,「最簡單就係用智能身份證入場」,再按情況考慮為旅客設立限額或另行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