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N+N》這部片踩得太勁,有時朋友指我不支持香港獨立影片,不支持關心香港低下階層的電影。電影的好與壞不是以意識正確來完成,電影本身有它自己內在規律。再舉一個年輕編劇時常犯的錯:一個男人站在爺孫家門外,距離家門大概七八步。爺孫回來,觀眾不知這個男人是誰,但小女孩竟然大大聲叫了聲阿乜生。然後阿爺才立即說:阿爸都唔叫聲。看得出劇本是努力設計過的,卻不明白人類的心理現實。如果她和父親的關係很好,階級關係會消除或減低,這樣叫他做乜生便合理。相反,以這部電影來看,小女孩和父親的關係應疏離吧?階級關係便會立即成為主導,當她突然看到父親,第一個反應應該叫阿爸。
《分手100次》有很多場面都不新鮮,也同樣很矯情。其中一場非常普通的兩個男女主角洗碗時,兩個人在細小地方的轉動,我們看到兩人開始有點陌生感。拍得不是完美,但觀眾會看到這對男女忽然之間覺得愛情生活變得慣性。然後看到他們終攤牌,分手了。這些處境喜劇其實也有階級之別,《N+N》中的階級是中產階級主導,所以幾十萬人示威,可以連一個垃圾桶都沒踢倒。而《分手100次》則可從攝影和主角們穿的衣服上,看到這個階級的意識。而且整部影片在鄭伊健和周秀娜的愛情上,雖說都是爭輸贏,似乎是在二人之間爭一個主導權,但實際上他們更加需要找回一個繼續慣性上的方法。慣性愛情生活不是令人興奮,卻保有親密而平靜的生活。愛情如果是真的,生活也有一段日子,這些平靜才是他們所要的,而不是階級鬥爭。
阿旦的電影真是久違了,實際上在處理男女之間的關係時,他向來有細膩的觀點。大概是看事物看得太透徹了,本片對於這方面的心理層面有不錯的認知。作為男性觀眾男性導演,我覺得他跟我感同身受。這絕對不是性別歧視,事實上鬥到最後如果男的不是因為第三者,仍然深愛自己的女伴,都會退縮,連契弟都要認了。
不是頂級的電影,不是頂級的編劇,但每一場的緊接,每一場的設計,都不太過刻意,這就夠了。娜姐在本片的演技也是一次頗大的突破。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