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Think Like a Freak - 凱伯特

What we are reading:Think Like a Freak - 凱伯特

翻開Steven Levitt及Stephen Dubner的新作《Think Like a Freak》,讀得非常過癮,重拾讀舊作《Freakonomics》的樂趣。整本書以一個又一個的故事破謬,教你走出思考死胡同,在當下指鹿為馬的氛圍中,特別有提神醒腦的功用。
其中一個值得商界參考的故事,提到美國網上售鞋公司Zappos,為新聘請的客戶服務員完成初步培訓後,提供2,000美元現金「利誘」他們離開公司,既然新聘員工在面試中脫穎而出,培訓已經完成,為何公司倒貼員工離職?
作者認為,Zappos此舉是維繫公司文化、價值的重要手法,正正因為Zappos極度重視員工的服務態度,不以短期金錢利益為先,若果員工根本不認同公司文化,覺得2,000美元更重要,倒不如公司貼錢,讓他們快快離開,免得員工日後隨時跳槽,連累公司損失長期訓練員工的時間、資源,Zappos貼錢招數,果然令日後員工的離職率甚低,在維繫企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另一個有趣事例,則數幾年前盛行的「尼日利亞騙局」,全球不斷有網民,收到聲稱來自尼日利亞銀行的白撞騙財電郵,誤信可繼承巨額遺產,按指示交出巨額積蓄作律師費,怎知積蓄一去不返,奇就奇在如今「尼日利亞騙局」依然盛行,為何騙徒不巧立其他名目,繼續以尼日利亞銀行名義招搖撞騙,難道他們認為其他人竟然會愚蠢到一再上當?
作者認為,騙徒要行騙,自然希望搜尋到最易受騙的人,這需要不斷測試,把一個惡名昭彰的騙局不斷循環再用,其實有一個篩選作用,即任何聽過尼日利亞騙局的人,自然不會上當,於是肯回覆電郵的人,是連這個廣泛流傳的騙局也未聽過,騙徒向這批目標「水魚」下手,有收成的機會自然較高。相反,如果起用一個新的名堂,便可能誤將一些警覺性高的人納入,徒然花費資源。
作者又教路,下一次想說服親朋戚友,準備一個簡單易明的故事、實例解說,說服力更高,更加要老實承認自己弱點,讚揚對方論點優勝之處,即使未能說服對方,起碼可避免不歡而散。
書中的故事、實例,不勝枚舉,箇中道理絕不是甚麼石破天驚的新鮮事物,有些故事未必非常嚴謹,合理性遭到質疑。不過,看完這本書,對於讀者最大價值,並非古仔本身,而是兩個作者反覆提到的「Think Like a Freak」,背後要有一顆赤子之心,承認自己「唔知道、唔識」、不停問點解,作為解釋各種疑問、拆解西洋鏡及戳破政客語言偽術的起點。
在今天紛亂的香港,我們不能安逸於「係咁㗎喇」的慵惰,更要保持這份小童的天真與求知慾,就像《國王的新衣》的小孩一樣,不人云亦云,點出真相。

凱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