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揸主意 - 鍾尚志

海闊天空:揸主意 - 鍾尚志

同一病例,往往有很多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手段。以膽管結石為例,以往要剖腹探查膽總管直接取出石頭。有了腹腔鏡,這探查的手法可以經由幾個小孔,以網籃或氣囊把石頭取出。精通內窺鏡技術的醫生,能把十二指腸鏡伸入十二指腸降部,用電刀切開膽管與十二指腸之間的括約肌,再用網籃把石頭拖出來。放射科醫生亦可在超聲波或掃描的引導之下經皮經肝穿刺膽管,造成通道,再經由這通道伸入儀器或膽管鏡碎石或取石,這就是所謂「介入治療」。
現今講求病人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醫生有責任向病人和家屬說清楚有甚麼治療方案可供選擇。保守治療、剖腹、腹腔鏡、內窺鏡、介入各有優點和缺點,也各有不同的適應症、禁忌及併發症,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得清楚。不論醫生如何努力解釋,病人如何努力上網找資料,也只會弄得頭昏腦脹,難以作出理性的抉擇,最後絕大部份的病人還是把選擇權交回醫生手上:「醫生,你幫我揸主意喇!」
開刀、腹腔鏡、內窺鏡和介入治療都要求精細、熟練的操作,要有較長一段時間的培訓才能掌握。就算是最資深的專家,也鮮有能一個人同時精通每一種技術。如何為患者選擇最合適的療法,要有相當的智慧、胸襟和氣量。要明白自己的不足,適時請更有經驗的同事幫忙,更需要一顆謙虛的心。
很難嗎?其實也不難。我的內科啟蒙老師愛德華教授告訴我們:「只要你把患者當成你自己的至親,再難的抉擇也自然會迎刃而解!」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