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書店買回來一本《中國遊記選注》,陳正祥先生編選注釋,香港商務印書館1979年7月初版,大十六開,硬面精裝一冊,用紙精良,裝訂考究,遠勝近年來坊間一般書冊的製作。此前從不知道有陳先生這麼一位地理學家,做過這麼一本有趣味,有深度的書。
平素便很喜歡出去行萬里路,但見山河廣闊,莽無際涯,其中哪怕一草一木,一峯一壑,映入眼中都是可親,都是可懷,然而山川入眼之樂,須親身履踐;而卧讀好的遊記,便可以更加懶散悠閒,目不窺園,足不出戶,思出宇宙外,暢然贊寥闊,同樣是享受。若《水經注》之幽遠,柳子厚之淒苦,徐霞客之酣暢,舒白香之豁達,張宗子之豪宕,都能娛我耳目;至於當代作家,路徑更遠,當更能一舒胸臆了,如臺灣余光中的天風海雨,大呂黃鐘;香港西西的平淡自若,不動聲色,也能別開生面。
此刻讀陳正祥先生這本《遊記選注》也是同樣令人愉悅,說起來慚愧,對陳先生的生平著述,我一無所知,讀外封勒口上的簡介,才知道他一九二二年出生於樂清,畢業於中央大學理學院地理系,後又去澳洲悉尼大學研究院學習,返國任職臺灣大學,一九六一年獲日本東北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一九六四年就任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學講座教授,兼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一九七七年辭職。
陳先生這部書只是第一集,收錄古人遊記六種:「第一篇《南來錄》是從洛陽走到廣州,第二篇《吳船錄》從成都走到蘇州,第三篇《長春真人西遊記》從山東登州走到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區,第四篇《真臘風土記》從溫州走到柬埔寨的古都安哥,第五篇《裨海紀游》從福州走到臺北,第六篇《異域錄》從北京走到蘇聯的里海北岸。」時間跨度從唐代一直到清代,空間上更是縱橫南北東西了,單看這一紙選目也能見出選注者的眼光與品味。
細讀這六篇遊記,我最喜歡詩人范成大的《吳船錄》,蜀中風物,雖近千年流變,至今讀來仍令我這個蜀人倍覺有味。陳先生翔實嚴謹,可稱無一字無來歷的注釋,配合詩翁清麗文筆,簡直天衣無縫。尤堪稱道的,是他把歷史沿革,地理變遷的專業學理融入其中,釋疑解惑,耳目一新。
比如,范成大登峨眉山,寒不可支,陳先生的注解說「夏天的峨眉山,雖然很冷(目前七月份的平均氣溫約為12.6攝氏度),但似不致冷到這個程度。這或許和個人的年齡及體質有關,……另一方面,從文獻紀錄中,發現南宋的氣候要比唐代冷些,詳見另著《詩的地理》一書。」
此外,注釋中也時有隨性文字,不刻意為文,頗得自然之趣,如在注釋到蜀中士人「好論議」這一習性時,忍不住進入回憶:「四川人之好『擺龍門陣』,愛高談闊論,大概自古就很著名的了。四川各地茶館之多,和此有一定關係;而地出茶葉,又影響此一風習。抗日戰爭期間,沙坪壩上,茶館日夜滿座,迄今印象猶新。」這樣的閒筆更能映襯出作者的胸懷襟度。
捧讀這本《中國遊記選注》,愛好旅行的人一定是會驚為秘笈的,比如近年大熱的吳哥窟,即在本書中《真臘風土記》有生動的描寫。可惜這書絕版多年,估計也不容易遇到了。
至於陳先生期待的把《遊記選注》一直出到第十集的宏願,似乎也並未實現,前人詩說: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細微到此一書冊,似乎亦可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