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覺度:孩子的惡習是從哪裏來? - 康婷

愛的覺度:孩子的惡習是從哪裏來? - 康婷

朋友愁眉苦臉對我說:「不知為甚麼兒子現在總是喜歡說謊呢?從小我已經常告訴他不要講大話。你覺得他是否在校內跟同學學到的?」雖然我與這位朋友偶然會見面,但不是常與她的兒子相處,根本沒有資格作任何猜測。在討論關於不同的可能性之際,朋友接聽一個電話,不知道是誰在跟她說話,只聽到朋友說:「噢,我現在在外面,還不知道甚麼時候回家呢,明天中午才見吧。」我們根本就與孩子在她家裏,我好奇的笑着問:「喂,幹嘛要說在外?」朋友臉露尷尬之色回答:「有位親戚常說過來探我,但我又不太想招呼她。」然後她的手作勢招兒子過來,對他說:「明天見到XX(親戚名字)時,若她問你昨天去了哪裏,你說跟媽媽逛街便行。」兒子當然查探原因,經媽媽簡短的解釋後,他不以為然便走開,我卻好奇地想為何不告訴親戚真相:家裏有朋友不方便她過來?
我回想跟這位朋友交往的片段,憶起她有種習慣,就是會因着「不好意思」作理由而說一些小謊話,俗稱「white lies」,例如:不想兒子跟某同學下課後玩,便跟同學媽媽稱兒子要去某地方,事後被兒子質問才作解釋。可能她覺得小謊話沒有傷害任何人,出發點只為免真相令別人難受,為別人着想作動機有何不妥?成年人尚且會明白這種小謊話不會造成傷害性的後果,也許只是多此一舉,但站在孩子的角度卻會看到甚麼呢?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父母所做的說的都成為孩子榜樣,朋友的兒子從小就經歷媽媽說小謊話,對他來說這種做法已成為標準。既然媽媽可以這樣做,亦沒有人說她做得不對,兒子又豈會懷疑這種行為呢?可是當他還沒有能力理解何為「不好意思」,帶來的結果就是隨心所欲,喜歡時便說謊話,反正媽媽也是這樣啊!兒子無論從媽媽口中聽過多少次「不要說謊」也沒用,腦袋只會吸收到媽媽的榜樣。
我也親身體會過「以身作則」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力,說話時我習慣引用較為誇張的數目讓對方明白事情對我有多大或小的影響,例如:「我不是說過一千次嗎,為何還要問?」、「唉,感覺好像一年沒有睡了,很累!」、「叫那麼多的菜,吃一個星期也吃不完。」等等。
成年朋友當然明白這類誇張詞語是一種表達的工具,但原來小孩是未能分辨誇張與謊話,女兒的同學有天下課後問我:「明明是不是有十隻手錶?她是不是說謊?」當我從女兒那裏慢慢了解過後,她數了自己只有五隻手錶但承認感到好像十隻那麼多,我解釋雖然媽媽會說過大的數目作表達方式,但最好是說出真實的細節讓誤會減少發生,然後我更答應自己也盡量這樣做。幸好我知道自己有這個「誇張」習慣,才很快猜到女兒從哪裏學到,另外的一個惡習就沒有這樣好彩。有天我忍不住對女兒說:「請你不要再在我講話之時反動眼睛,你這樣做讓我覺得被藐視很難過。」我妹妹在場聽見便笑着對我回應:「你自己也是常反動眼睛噢!」聽罷我感到很震驚,一直也不察覺我有這個惡習,從此當然盡量減少這樣做,俗語有謂「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一點也沒錯!

康婷

曾是一間頂尖美國投資銀行的管理層,科技網創業者,現在選擇做最熱愛的工作:家中一腳踢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