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農業 城鄉共存互惠

永續農業 城鄉共存互惠

【自給自足】
走進馬屎埔村,沿途種滿果樹。有次參加導賞團,張詠渝跟同學在果樹下吃黃皮,正苦惱吃剩的果皮和核子應如何處理時,看見村民隨手將它們撒在田野間,「佢哋個心態覺得,呢啲嘢要種番落田,就會再生長黃皮樹出嚟,但我哋城市人冇呢種concept(概念)」。她口中的概念,就是城鄉共生的永續農業。

村外人收集廚餘給農夫堆肥

馬屎埔村自2010年起開始轉型做永續農業。從社區食肆收集廚餘,製成堆肥,以輪耕間種方式,不時不植,為社區提供本地新鮮有機蔬菜,減少依賴進口糧食,節省運輸過程,可改善生態,並推動社區經濟。目前馬屎埔村出產的有機蔬果有苦瓜、青通菜、夜香花和甘笋等。
方泳棋在馬屎埔村常看見一個景象:村民在樹下聊天,住在附近大廈的街坊則收集麵包碎、雞蛋殼等廚餘,拿到馬寶寶社區農場給農夫堆肥;還有城市人假日到村中學製麵包、天然肥皂和酵素等,城市和鄉村循環緊扣,「明白到共生係乜嘢一回事」。
訪問當日時值麥當勞爆出使用內地福喜食材,令人再思考本地糧食自主的可行性。政府一意孤行發展新界東北,過慣市區生活的方泳棋認為,社區農業讓城鄉共存互惠,「點解我哋唔可以試行呢啲生活?將所有土地市區化,鏟走晒所有樹,再挖番一個花圃畀你,咁有乜意思?」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