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粉嶺馬適路旁有條小路,沿路入村,左邊是蕉林,右邊是果樹,腳旁有株燈心草,可治頭痛。眼前跳出一隻樹蛙,剛吃掉一條害蟲;抬頭望天,幸運遇上紅耳鵯在清唱。一班理工大學學生花了兩年時間,製作一幅馬屎埔村「藏寶圖」,記錄村中逾70種動植物,還有60年的鄉土文化,帶領市民一起尋寶,一同守護新界東北。
記者:王家文
「咦!呢棵係咪我哋平時食開嘅菜?」城市人初到粉嶺馬屎埔村,恍如《紅樓夢》的劉姥姥入大觀園,張詠渝也不例外。兩年前她跟四名同學參加生態導賞團,在農田看見芥蘭,卻不知這就是芥蘭,「你食嘅時候唔知菜上面係花」。他們還發現絲茅的根莖,就是竹庶茅根水的茅根,「好多時我哋都係飲咗就算,唔會知佢係點嚟。但原來喺一個郊區地方,周圍都係」。
摘燈心草煲水醫頭痛
這班學生在理大念美術及設計教育。學生方泳棋說,以馬屎埔作地圖藍本,是希望了解更多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啲人話發展東北係好事,但點解咁多人反抗?」環境諮詢委員會去年通過新界東北的環境評估,被指低估馬屎埔一帶生態價值,在學生梁珊珊眼中,村中處處是寶。「一啲好普通嘅草,原來嫲嫲(村民區老太)會用來煲水飲,可以醫頭痛。」她說的是燈心草,在村中隨處可見。她在郊區遇上雞蛋花,才知道是傳統涼茶五花茶的材料之一,「(村民)喺村入面住咗咁耐,好識得點同大自然相處,利用大自然有嘅天然食材」。
按「藏寶圖」走到區老太的家,旁邊有棵龍眼樹,原來也有段古,「以前村民專登揀喺龍眼樹旁起屋,代表有福氣、正氣」。兩年來造訪多次馬屎埔村,張詠渝已成半個導賞員,梁珊珊更與村童打成一片,「佢哋乜都可以玩一餐,樹枝又玩,用樹葉又可以整戒指,仲帶我去佢哋嘅『秘密基地』」。
市區小孩唔識得苦瓜
馬屎埔村有60年歷史,高峯期住有數百戶村民,發展商恒基90年代開始在村中囤地,現時只餘不足100戶。學生江凱兒說,小時候住元朗山貝村,「隔籬左右所有人你都識」,還記得姊姊踏單車不慎掉落田野間的童年趣事。後來搬上樓,「隔籬人乜都唔識,自己好似自閉」。她不難想像若村民被逼遷那種徬徨心痛,「望住自己屋企俾人拆咗,就好心罨,好似刮咗忽肉走」。
「馬屎埔村生態地圖」花了兩年時間手繪製成,今年7.1面世。江凱兒在街站推銷,拿起苦瓜問一名小朋友,對方不知是甚麼,在旁的家長也不禁驚訝:「吓,你連苦瓜都唔識?」地圖現於書局有售,她希望家長拿着地圖跟子女走趟馬屎埔村,一起守護新界東北這片田野生態;若然失守,下一代抬頭望見的,只是倒模的石屎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