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分手100次》Vs《N+N》? - 仰止

蘋影話:《分手100次》Vs《N+N》? - 仰止

想了和掙扎了整個晚上,我到底在今天的影評欄寫《分手100次》還是《N+N》?站在商業大報的立場,或者我這份工的危險成份來說,我實在應該寫《分手100次》。一部比預想要好得多的電影,娜姐的演技竟然有大突破,導演對愛情的體會也相當深刻,實在值得推介。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N+N》,因為我真的想推廣香港的獨立電影,也對這部電影有更多的感受。
更令我難以下決定的是,我並不打算讚這部電影感人、趣致、對地產霸權和政府的無法無天作有力的控訴。相反,《N+N》並不是我杯茶。於是我更難選擇了。

反映身處社會太多不公義

近期三部香港獨立電影,在一些戲院內有打游擊的放映時間,《未夠秤》、《子非魚》和《N+N》都是真正應該全力推介給對香港還有點關心的觀眾朋友去看。前二者是紀錄片,跟最後一部以半劇情片,半紀錄片的形式完全不同,而對於香港某些我們看不見,或假裝看不見的人來說,三部電影卻同樣反映了我們身處的社會充滿了太多的不公義。尤其《N+N》對社會的控訴似乎更激烈,更值得香港人齊去捧場,了解身處之困。
菜園村事件發生時我仍在報館,當然這都是新聞部負責的,輪不到副刊插手。但今時今日作明日黃花式的檢討,這件事是香港抗爭史上第一件最失敗,最有頭威冇尾陣的表現。作為香港人甚至是傳媒工作者,我們都有愧於那些村民。據放映後的交流會,導演說現在仍有些村民居住在臨時居所之中,生活很困難。我早已忘記了這件事,開始時可能有份喊過一兩句口號,到後來,卻是漠不關心。
很久沒有見到莫昭如了,他不認識我,我卻見過他幾次,一頭長長的白髮,非常有型。在《N+N》內見到的是老了的他,雖然老馬有火,畢竟在精神上看上去都沒有多年前的姿采。他在電影中所飾演的木子這個角色,正是令我感到慨嘆的地方。這個硬生生插進去的角色,顯示了這部電影沒有方向性地飄移,即使在我們這些所謂有心人的觀眾,他的演出都像是個瘋狂的老者,站在街頭對路過的人喃喃自語,或者大叫的儍佬,那種叫喊式的反對資本主義和反地產霸權的意識,實在沒有說服力,它可能會是當頭棒喝,卻更多是空洞的謾罵。

《分手100次》是一部比預想要好得多的電影,娜姐的演技竟然有大突破。

回歸後資本主義臭味更濃

對不起,事實上是香港由殖民地時期到所謂回歸祖國之後,資本主義的臭味更濃,而且更加黑箱作業,更穩固。只要是要收錢才會買得到的東西,它的本質便一定是商品化,包括了這部以一個白髮爺爺和小孫女為主角的電影。容我這個更激進的耆英說一些你們可能覺得想太多的說話:這部電影如果把小女孩的角色抽去,是完全不成立的。我們看到這個天才演員的孩童式儍問儍答,會開懷大笑;我們看到她在示威場面的細小身影,會為這個暴力的政府所不齒。但我覺得我們也同時在消費這位小演員和她的角色。消費便是剝削,這個循環是這部電影逃避不了的本質。你問我如果不這樣,我們可以怎麼樣,我也答不了,也許這便是資本主義自身的困局。這部反資本主義的電影無奈也墮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規律。更嚴重的是影片在描寫兩爺孫的關係時,有些對白實在是令人打冷震。我會說這已達到矯情的地步。
我看得非常頭痛,也許我比阿莫的角色更瘋了。我非常不喜歡影片隱藏的這個世代是斷層的意識。除了老人家和小孩,中間灰色的大片年代的人去了哪裏?那些不良少年角色代表了甚麼?看到小孩子在示威場地喊口號,我總覺得,作為真正的民主自由,這樣對待小孩跟推行國教的分別在哪裏?我仍然全力推介香港人去看這部電影,因為它令我們有更多重新思考的空間。
撰文: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