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屋、碰碰車、鬼屋、動物園,荔園可謂香港人的集體回憶。荔園於1997年結業後,有一位垃圾佬「膽粗粗」闖入樂園尋寶:全手寫的夾板指示牌、可任意組合的$2、$5門票、幻燈片等珍貴物品,令我們重新檢視時代的變遷。
記者:蘇汝卿 攝影:黃文邦
「拾回來的物件很簡陋,我心想,當年為何會付錢進來?」荔園結業前,鍾燕齊(Joel)竟直接致電邱德根的公司,要求進內拾垃圾,於是成為了唯一一個,獲准進內尋寶的人。當他踏進這個空無一人的街坊樂園,眼前簡陋土砲的海報和指示牌,猶如停留在六十年代:「為何小時候覺得那麼美,那麼好玩呢?」後來,他才知道荔園從沒有變,變的是他自己。
「小時候資訊很不發達,電視更不普及,我們看到少許新事物,便覺得世界很美好,很容易滿足。」當時香港以工業為主,大部份家庭都生活艱苦,每月一次的家庭日就給了荔園。「以前要求的不是精美設計,而是進入一個環境、氣氛,給我們快樂。」
不過簡陋的荔園也有不少驚喜。引入長頸鹿和大象,報紙頭條報道;開業初期有艷舞表演(即科學美人),六七十年代因有傷風化,多次被檢控,其後取消,但恐龍屋牆上仍留下裸女圖案。鍾燕齊拿著135幻燈片的露點美人,慨嘆道:「以現在角度看是色情,但其實那時一家大小很自然會看這些東西。七十年代我仍然看到有人在街上餵母乳,其時社會不會用奇特目光去看女性身體。現在理所當然的東西變成禁忌,其實是倒退。」
救垃圾近三十年,鍾燕齊慢慢從儲舊物變為香港掌故,對城市面貌、文化和價值觀變遷甚為敏感。比起現在以旅客主導的主題樂園,鍾燕齊認為荔園更加貼近香港人,每件物品都連繫著他成長的年代,可惜這個本土樂園難逃被淘汰命運,而近年香港的發展更令他感慨不已。「我帶一些遊客到香港,其實真的沒甚麼可選;有景點、有特色的東西,過去二十年給政府相關部門全抹殺。」所以他相信每件舊物都有一段歷史故事,希望藉救垃圾,讓年輕一代了解以前的社會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