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感恩,在我的演藝事業裏,有永遠的追尋,永遠的實踐,和永遠不完的學習,入行25年,還不斷萌生新的夢想,以往的血汗苦樂就累積成為寶貴的經驗,並且周而復始,好比用心栽種一株小植物,深信他日能成枝葉茂盛的大樹。猶記得96年籌拍個人第一部電影時,得吳宇森導演題字「自信、堅持」作鼓勵,即以此為奮鬥座右銘。
這兩年在浸大電影學院執教,將自己技能和學識經驗灌輸給學生之餘,其實也是另一層次的自我進修和增值,也把我的電影夢在那裏灌溉萌芽,藉着充滿熱誠,幹勁沖天的同學們得以實踐和重生。今年校內兩項畢業作都是我過往作品的重新體現,我第一部自主電影《1959某日某》曾經花開兩枝成為音樂劇,以一個講年輕人面對急劇轉變如何自處的題材,作為同學們的畢業演出,無論在心態或者處境,實在都非常合適。雖然他們都沒多少舞台經驗,要應付跳、唱、演同樣重要的音樂劇絕非易事,但看着他們努力不懈地排練和追求卓越的心,我心頭就滿有溫暖和安慰。
概念先行莫理資源
另一個項目是電影放映會,本來是學生的考試,也是他們就讀三年的畢業作,題材其實源於八年前和死黨Eric So一起構思的一個都市情愛故事,名叫《Love Like These》,那時興致勃勃,情商了很多星級演員幫助,也找到投資者,但幾番周轉折騰,最後還是我們因為投資者附加太多商業條件而打退堂鼓,因為我們不想一部充滿誠意和嶄新概念的電影,有着太多計算,過份的插入式廣告和大量周邊產品而喧賓奪主而失去電影的原有意義。當時我們固然感到可惜,但我們更懂得藝術上的堅持。事情丟淡,一過就幾年,但心夢仍等待成真的一朝。舒琪先生曾經告誡,概念先行,莫理資源,那管是最原始最簡單不過的表達手法,能夠把所想成為作品呈獻才最重要。緊記着先生的教誨,不拘泥執着資源和技術上的限制,把原有故事適當篩選和修改成更適合學生去演的題材和角色,一個本來束之高閣的故事又賴以重見天日。
陪着學生們拍攝和排練,看着他們偶爾偷懶,發脾氣,不和,比較,或自以為是的性子,另方面都感受着他們對藝術的期盼和火熱,其實何嘗不是一面回顧自己演藝生涯的鏡子?相處了兩年的同學們要畢業了,或許你們有不同路向,但願心仍堅持夢想,希望你們有有永遠的追尋,永遠的實踐,和永遠不完的學習。
【一言棠】
撰文:歐錦棠
除表演藝術,也酷愛文字、影像及武術,其文章往往一針見血。
本欄逢周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