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態文章 - 劉紹銘

表態文章 - 劉紹銘

盧瑋鑾(小思)和鄭樹森合編的《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合集》是香港文學研究不可或缺的資料。所收文章,除了這兩位作家在日治時期的香港報紙賣文的記錄外,最彌足珍貴的還是收入了可以跟這些創作文本互相發明的歷史檔案。
本文以〈表態文章〉為題,因為我假定葉靈鳳以本名和筆名在《新東亞》雜誌發表那系列「政論」是向當時的統治者效忠表態的統戰文章。葉靈鳳是不是漢奸?年前我曾就此問題在〈流在香港地下的血〉一文談過,現在不想舊話重提了。
《新東亞》1942年8月1日創刊,葉靈鳳在〈吞旃隨筆〉這專欄名下引了屈原〈九歌.湘夫人〉四句:「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小思引王逸《楚辭章句》解說:「首兩句是鳥當集木顛,卻在蘋中;罾當在水中,卻在木上,是『所願不得失其所也。』後兩句是心有所思而不敢言,含義就更明顯了。」
因此本文是假定葉靈鳳身陷日治時期的香港時,心情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日夕「思公子兮未敢言」。如果這種推論成立,那不難想像他每次向日本人表態時心情是多麼痛苦。且看看這位當時的「共榮圈代言人」在〈新香港的文化活動──香港放送局特約放送稿〉(1942.09.01)中有什麼話說:
「現在,香港已經進入大日本皇軍的掌握,已經成為東亞人的香港。過去英國殖民地政策的毒素一律要徹底的加以掃除,……。新香港文化的趨向,不僅將發揚中國固有的東方文化,而且要介紹日本的新文化,使她能在大東亞共榮圈內,擔負起中日文化交流總站的任務。……在陽光燦爛的天空下,在波濤不興的南中國海面上,在大日本皇軍萬全的拱衛下,新香港正肩負着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之一環的歷史的使命,和平愉快的向前邁進着。」
「代言人」一再在其他文章裏說日本人對中國的領土毫無野心,「因此如果能真誠的協助日本,共同完成大東亞戰爭所負的神聖的使命,則為了換取一個獨立解放的亞洲(同時也就是爭取了一個獨立解放的新中國)。……南宋沒有像今天這樣覺醒了的中華民族意識,南宋也沒有像今天這樣一再向我們表示親善和好的日本。新中國志士們,『國破山河在』,埋頭苦幹吧。」(〈國破山河在〉1943.10.23)
一九四四年春,太平洋戰事接近末期,日本本土連番遭遇美機轟炸,這時葉靈鳳以「豐」的筆名在《大眾周報》(1944.04.22)發表了〈美國的妄想〉,說:「一言以蔽之,美國軍部所依賴者,美國民眾所信仰者,不外龐大的生產力而已。除這以外,美國今日不再有其他可以支持作戰的精神指標了。……面對着太平洋上,日本捍衛國土的戰士所抱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必勝精神,……悲壯必死必勝決心之東洋武士,不僅不可能,而且將永遠成為一種妄想而已。」「豐」先生差點沒說出來的是:「美國人是紙老虎」。
(更正:上週〈讓我們一起吊起來〉一文中的“informer”一字應為“informant”。特此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