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變化】
藍籌股近年集中於金融、地產行業,其他行業比重偏低,令不少投資者認為恒指代表性降低。
不過,過往50年,恒指一直代表着港股興衰,87年股災停市、98年金融風暴、07年港股直通車狂潮、08年金融風暴,無一不以恒指點數起落來寫下歷史一頁。由70年代航運股巨頭押錯注,直至地產霸權崛起,華資將英資逐出香港,直至近年紅色資本佔領港股,藍籌股的變遷,似為香港經濟轉折而落墨。
即使恒指逐漸失去「港味」,事實上仍是香港現況的倒影。
以往由英資霸佔
恒指成份股的挑選,向來以流通市值多寡作為重要準則。恒指成份股最初數目為30隻,正值殖民地年代,藍籌大部份席位由英資霸佔。
直至1969年對外發佈之前,數目增加至33隻,自此,無論港股經歷航運業狂潮、地產霸權,以及千禧科網熱潮,納入一隻,便同時剔出一隻,藍籌限額不多不少,物以罕為貴,故此凸顯了藍籌的尊貴地位。
不過,直至2006年12月,守了36年慣例亦遭打破,當年將中石化(386)及中行(3988)一併納入恒指,而沒有剔出任何股份,然後逐步增加成份股,當中被納入的普遍為中資股。
而直至今時今日,藍籌股已有50隻,當中,中資股佔了26隻,數目較本地薑還要多。
本地薑當中,不少於50年前已經存在於藍籌股榜當中,只是經過兼併重組、易主及更改主業,而出現一點變化,例如當年的和記企業與另一藍籌的黃埔船塢進行合併,李嘉誠再從英資手上獲得大股東地位,成為今時今日的和記黃埔(013)。至於保存得比較完整的,便是滙控(005)以及兩電一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