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達人: 有一種快樂 叫自娛

文具達人: 有一種快樂 叫自娛

「以前文具就等於玩具」物質貧乏的六七十年代,一切得來不易;玩具要自製,上學要用的文具更要「撿」回來。Yuri與先生James在馬灣經營懷舊藏館,參觀者可看到各式各樣的香港民間舊物,其中包括老闆娘多年來保留,一件件會說故事的文具。
記者:蘇汝卿 攝影:馮就康

收藏達人Yuri打開八十年代流行一時的儲蓄簿,笑指這六個斗零已是她的全副身家。

還記得人生第一支原子筆嗎?Yuri居然還保留了小學苦練字體數月才能求得的熊貓牌原子筆。

一把鎅刀、一本功課本竟可創作出一個機械人世界。Yuri說七八十年代物質貧乏,小孩自製玩具十分普遍。

「儲蓄簿在八十年代很流行,媽媽會定期檢查我的錢」收藏達人Yuri笑說,儲蓄簿內的六格圓形膠套,專門裝斗零,是她孩童時的「全副身家」。沒有電腦電話的年代,放學後她最愛到兒童圖書部:「有些人閱讀後遺下書籤,我逐本書打開來搜集,書籤有些還是有香味的。」縱使手中的書籤早已失去香味,尋寶的刺激回憶猶未褪色。幼稚園的小屋筆刨、苦練字體數月,媽媽獎勵的第一支原子筆、到快餐店排隊唸急口令得到的戰利品間尺等。現在看來不值一文的文具,卻凝住了Yuri童年的快樂回憶。

文具難求,玩具更是奢侈品。Yuri和哥哥用一把鎅刀加上用完的功課簿,製作紙雕機械人「首先將你心儀的超合金玩具或者機械人,用牛油紙將它素描出來,然後就用鎅刀剪裁出來。」Yuri和哥哥冒著上堂被沒收的風險,鎅出全球一套的機械人。「滿足感很大,因為要用很多心血去做,童年每個都手作,還拿不要的物質去做。」今天文具店式微,玩具唾手可得,當快樂似乎可以輕易買到,我們自娛的創造力是否大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