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相信,大部份亞洲股市的投資者都會認同亞洲多國近年冒起,孕育了多個高科技企業;這些企業也窺中了中產族群將成為市場的消費主力,趕緊推出相應的科技及產品,捕捉當中的龐大商機。企業順應潮流而發大財,投資者也可從中分一杯羹。
亞洲經濟近年高速發展,除了提高消費者的消費意慾外,也大大改變了亞洲股市的投資環境。過去20多年,亞洲雖然經歷了兩次大型的金融危機,但亞洲多國強大的經濟活力很快使傷痕痊癒,再加上眾多大型企業陸續上市,使現時亞洲股市指數的成份股面目全非。多國股市市值最大的股票不再是傳統的電訊股、地產股,而是近年興起的科技股。
捕捉新興潛力股
這也反映出一個現象:若投資者多年來的投資策略一成不變,緊攬着最大型的藍籌股的話,投資回報很有可能落後大市,並錯失投資優質潛力股的機會。現時中國等亞洲新興經濟體面臨經濟轉型的重大時刻,投資者的持股組合也應該順應趨勢,轉至相關的受惠股票上。
亞洲經濟送舊迎新,準備脫離廉價世界工廠的形象,投資部署也理應送舊迎新。區內旅遊、智能手機及互聯網消費的普及,見證新消費模式及投資機遇在亞洲誕生。酒店、零售、航空、手機部件製造商、互聯網企業等公司將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大贏家,投資者應該增持。相反,不少現時的大藍籌股,即所謂的舊經濟股面臨眾多的結構性問題,未來股價很有可能遠遠落後大市,投資者應盡量減持。
此時,投資者也應留意自己的投資方式是否靈活多變,以在這個趨勢中獲利。要為投資組合增值,就應該靈活選股,盡量避開潛在輸家。要當心的是,若投資者追隨指數投資,將會被逼持有不少傳統舊經濟股,這或會拖累投資表現。
德盛安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