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亨(302)的全購交易,日前大團圓收尾。買家新加坡華僑銀行最後取得97.52%永亨股東接納要約,成功私有化。對沖基金Elliott Capital要求加價失敗,終投降離場。
事件如此平淡落幕,有芬佬覺得意外,因Elliott向來以狠辣見稱,備有律師團隨時興訟,而且持貨能力極強,睇佢哋同阿根廷鬥足10幾年就知。Elliott今次咁「順攤」走人,有口痕友認為這反映兩個事實。
首先,永亨本身可「再發揮」的空間唔多。同Elliott以前搞過的盈大(432)唔同,盈大股價長期大幅折讓NAV,有好多方案(如賣產、重組)可提升股東回報。但永亨平均ROE只得低雙位數,如無併購概念,畀到盡合理PB只是1倍多啲。加上華僑已取得超過50%的永亨控股權,基本上唔會再有第三方咁傻出手爭購。故Elliott是睇準有水位可迫加價,但如果最後真的唔要offer,繼續坐下去,再捽的空間亦有限。
另一個Elliott可能overlook咗的原因,是亞洲地區的投資文化和歐美有別。亞洲大量上市公司,長久以來都是由大孖沙壟斷控制權,導致投資界傾向和公司建立良好、可持續的關係,唔興做activist。
Elliott今次出頭,最後竟然搵唔到其他基金股東,願意和他站在同一陣線,這可能才是Elliott今次出手,最失算的地方。
海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