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壇名人對恒指評論

股壇名人對恒指評論

曹仁超:恒指不再代表香港

擁逾40年炒股經驗的著名財經專欄作家曹仁超表示,在70年代至80年代恒指盛衰代表香港經濟,指數升跌與香港經濟氣候相連。但97後恒指已不代表香港,目前內地企業充斥成份股,指數除反映本地房產、公用股走勢,就只顯示中資股表現,與大部份香港人已經沒有關係,「以前恒指就係香港,香港就係恒指,但𠵱家恒指就只係恒指」,只淪為投資者炒作期指工具。

董偉:日日望實 變好朋友

眾利股票主席、打滾股壇超過60年的殿堂級股票經紀董偉,入行時恒指仍未誕生,他指當時沒有一個明確指標,投資者只專注個股,但恒指推出後「大家日日都要睇住,變咗好似好朋友一樣」。指數又見證香港歷年風浪,是股市重要一部份,但演變至今市場開始變得過份依賴指數,「好多人變咗只會睇究竟二萬六定二萬七,咁唔係幾好」。他認為73年的股災印象最深刻。

董偉

張天生:60年代旺市做唔停

縱橫股壇逾50年、星展唯高達營業部董事張天生坦言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千禧年前的多次股災︰「73年恒指由1700點暴瀉至150點, 87年股災仲要停市四日,97年就俾外資騷擾。」雖然股災時有發生,但旺市時就做到冇停手。身兼證券業協會永遠名譽會長的他,笑言60年代香港會只有60多個會員,一日僅幾百萬成交,但每晚要做到12點先收工,一日做足14個鐘。

張天生

蔡陳葆心:難忘87年沽空期指

前聯交所副主席、中潤證券主席蔡陳葆心見證證券業40多年風雨,最難忘一役是87年股災停市四日發生前沽清手上所有股票,即使未過戶股票亦一併拋售,趁86年期指推出不久,再大手沽空期指,最終贏得金融各界賞識。蔡太認為過往市場股份不多,不少均可躋身藍籌,恒指代表性十分高,惟現時市場股票多,成份股只有50隻,代表性大減。

蔡陳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