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今日香港掌故王,研究香港早期歷史,二〇〇三及二〇〇九年分別出版兩本關於電車的書籍,鄭寶鴻在他大堆掌故資料中,最愛電車。「小時候就儲電車車票,儲漂亮的車票數字,當公仔紙玩。」他特意帶來大叠多年來香港電車史料珍藏,舊明信片、電車車票及剪報資料,一打開就鋪滿了小餐桌,一開口就是源源不絕的史料與老故事。
從昔日人們逃避買車票,抓住窗框站在尾架上「掹車邊」搭順風車;到當時電車沿海而行,對照今日填海發展,一講就停不了。近年越來越多人愛懷舊愛電車,有關電車的書籍也出了不少,當中,他偏偏喜愛以漫畫風格拆解電車、內有新一代電車司機訪問故事的《電車.人.物.誌》。
Q:寫過許多交通工具的史料同周邊故事,包括火車的,為何仍獨愛電車?
A:因為火車沒有太多東西可以講(笑)。小時候第一次坐的交通工具就是電車,順着車外的風景變化,可以看到好多民生故事。相反早期的火車,只得郊外風光,景致雖美,卻說不出多少民生故事。有時我帶學生行field trip,都會叫他們坐電車上層的最前排,由堅尼地城到上環,再由上環到筲箕灣,已可看遍香港不同年代及地區的變化。特別是外國來的交換生,他們首要做的都是坐電車。
Q:既然你都出過兩本詳盡的電車書,還喜歡這風格可愛的電車書嗎?
A:書裏其實有許多我都不知道的新資料。如電車廠的拆解圖,新的電車操控室設備等。以前的電車用砂煞掣減低磨擦,現在已不同了;我也沒留意樓梯的變化,由直樓梯變成今日的螺旋形樓梯;以前的電車燈很有趣,下雨天會進水,像個金魚缸,現在統統都換上新的了,有時比坐巴士還舒服。我讀起來就一點點補回新時代的資料。
Q:書裏最讓你感觸懷緬的是哪些部份?
A:喜歡許多員工的訪問故事。我還有一些一九四九年已在電車廠工作的朋友,記得舊時司機們一手按電車把手,一手趁停車的空檔,在𠺘口盅裏舀一口飯吃,含住口飯又開車;還有電車路上有電燈柱高的小看更亭,電車司機在那裏當值「撬路」,控制路軌走向。一天十多小時走不開,大小便都用膠袋解決,好慘的。時代進步,現在的員工幸福多了。講句老實說話,我本來好悲觀。尤其電車改用錢箱後,許多售票員失業;還有八十年代差點因阻塞港島交通被政府取締,試過從中環到太古城都要坐飛翔船,後來地鐵通車才免於一死。以前在九龍倉底下,都被玩謝了;易手法國佬,更覺得他們只是玩一會兒,沒興趣沒錢賺就撒手不管了。到了今日,我等老餅搭電車都為懷舊,但回看這書,想起一路來的變化,電車還好端端地健在,仍有很多人喜歡,就更有親切感。
記者:陳慧敏 攝影:陳永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