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貼現窗是央行為銀行在同業市場收市後,提供最後彈藥的拆借機制,本月初以來資金持續流入,銀行體系結餘「水浸」,但仍有個別銀行在6月30日及7月7日,使用貼現窗機制,分別拆借4.89億及1.45億元隔夜資金。財資界估計,當中應不涉異常操控活動,料有銀行「預錯」資金計錯數,臨近收市又「趕唔切」在市場撲水的失敗之作。
貼現窗息率較同業拆借為高,不常使用。銀行持有合格抵押品向貼現窗借錢(翌日還),首50%按基本利率(0.5厘)計,餘額以基本利率加5厘或當日隔夜息兩者較高計算。
對於有銀行在上述兩日使用貼現窗,金管局發言人回應,不會透露使用貼現窗的銀行名稱及所涉數目,只謂銀行持有足夠外滙基金票據及債券作抵押品,有需要時可透過貼現窗借取隔夜港元流動資金。儘管流動資金充裕,但間中有銀行使用貼現窗,他指可能是一些應收款項很晚仍未收到,故需借取流動資金,該局一直有監察貼現窗使用情況,未見出現任何異常。
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早前批評,銀行體系總結餘已逾二千億元,但仍有銀行在收市後,向貼現窗借取隔夜資金,反映有業界安排資金差,「要彈吓佢哋」。
估計應收賬未收到
有財資主管說,銀行結餘充裕,確實無理由在收市後以較高息向當局拆借,最大可能是銀行預計指定時間內的應收賬款,最終沒有交收,或滙款時計錯數,形成收市時頭寸不足未能平盤。惟那時候才在市場「撲水」,即使有第三方願意拆出,惟經後台核實落單、本身合規審查後,亦趕不及將交易「放入即時支付系統內」。
銀行進行貼現窗借貸,可經「人手」或自動程式操作,前者是銀行即時從本身外滙基金票據或債券庫中,揀出配對抵押品放入系統內貼現;或銀行一早已存放合資格抵押品於即時支付系統賬戶內,當收市時一出現短欠,系統便自動「掃入」戶口內票據債券,進行拆借。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