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地震帶的日本人,風吹草動便會想到地震;香港身處安全地帶,震動只會想到「車震」。
如果香港突然飄移到地震帶,我們也會神經緊張,任何動靜都可能是地震先兆。
現在把目光放向香港的傳媒,《主場新聞》突然死亡,蔡東豪給出了「經營困難」和「白色恐怖」的死因。有人不信,認為這是政治理由掩飾經營問題,《主場》之死,和政治打壓無關。
那麼《主場》結業,究竟是「車震」,還是「地震」?
香港過去也有不少傳媒結業,《快報》《華僑》《天天》《現代日報》《九十年代》《癲狗》《Cyberdaily》等等。
這些傳媒結業的時候,從未說過甚麼「白色恐怖」、「政治打壓」、「人身安全」的理由,大都是說「香港市場細小」、「傳媒生態改變」,都是很正常的自然死亡。
那是九七前至回歸初期的日子,社會不流行政治打壓論,因為那段日子,政治氣候比較寬鬆,魔爪仍未現身,傳媒身處安全地帶。那時的香港,從未想過地震。
但現在不同了,「港視」事件,名嘴封咪離職,再到《主場》結業,每一次傳媒風波,都會鬧出「打壓疑雲」。
是香港人多疑了嗎?還是大環境真的改變了,香港由安全地帶,飄到政治地震帶。我們不再安全,無法再欺騙自己,一切只是車震,傳媒發出的只是愉悅的呻吟,而不是絕望的呼救。
香港主場變成政治地震帶,無從預測下次何時地震。
即使有心人千方百計把《主場》淪陷事件講成純粹的「生意失敗」,也不會改變我們對大局的憂心。
身處臭水溝,你把其中一條死魚撈起並興高采烈的解釋:這條魚是自然死亡,和毒水污染無關。這種做法有意思嗎?能令我們安心嗎?